緩兵之計什么意思?緩兵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諸葛亮北伐碰上了司馬懿,司馬懿因為在各方面的經驗都與諸葛亮相差甚遠,說以也不敢輕易主動出擊,只能以防守為主。諸葛亮因兵力問題沒辦法硬攻,只能想辦法讓司馬懿主動出兵,最后便想了一招以退為首,佯裝撤退的策略。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緩兵之計”就和此事件有關。當時諸葛亮為了司馬懿能夠出兵,各種辦法都用到了,但司馬懿則的隱忍不是常人能夠比擬的。

緩兵之計什么意思?緩兵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發生在諸葛亮“三出祁山”之際,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司馬懿和張郃。原文如下:

當有細作報知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了。懿曰:“孔明必有大謀,不可輕動。”張郃曰:“此必因糧盡而回,如何不追?”懿曰:“吾料孔明上年大收,今又麥熟,糧草豐足;雖然轉運艱難,亦可支吾半載,安肯便走?彼見吾連日不戰,故作此計引誘。可令人遠遠哨之。”

緩兵之計什么意思?緩兵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軍士探知,回報說:“孔明離此三十里下寨。”懿曰:“吾料孔明果不走。且堅守寨柵,不可輕進。”住了旬日,絕無音信,并不見蜀將來戰。懿再令人哨探,回報說:“蜀兵已起營去了。”懿未信,乃更換衣服,雜在軍中,親自來看,果見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懿回營謂張郃曰:“此乃孔明之計也,不可追趕。”又住了旬日,再令人哨探。回報說:“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郃曰:“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郃愿往決一戰!”懿曰:“孔明詭計極多,倘有差失,喪我軍之銳氣。不可輕進。”郃曰:“某去若敗,甘當軍令。”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兵出祁山與司馬懿對陣,司馬懿固守不出。諸葛亮見狀,想出一條計策,傳令全軍拔寨后撤。司馬懿認為這是諸葛亮的計策,但張郃卻覺得這是由于諸葛亮軍糧耗盡而不得不撤軍。最終,在張郃的強烈要求下,司馬懿不得不讓張郃領兵追擊諸葛亮。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張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大敗而回。

緩兵之計什么意思?緩兵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緩兵之計”,意為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呢?應該說有一半是虛構的,另一半卻是真實的。按照小說的描述,這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三出祁山”期間,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此時的司馬懿尚在荊州鎮守,并未出現在西北戰場。只能說是作者為了情節的需要,將司馬懿來到西北戰場的時間提前了。

這個故事的真實之處在于,司馬懿與張郃之間的意見分歧是真實的,不過時間是發生在諸葛亮“四出祁山”期間,具體時間為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

緩兵之計什么意思?緩兵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當時,曹魏西北最高軍政長官曹真病逝,魏明帝曹睿委派司馬懿來到西北與諸葛亮對峙。司馬懿固守不出的戰術引起張郃的不滿。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張郃曾公開表示:“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張郃的這一表態在不少曹魏將領中產生共鳴,將領賈栩、魏平更是譏諷司馬懿畏敵如虎。這些冷嘲熱諷令司馬懿失去冷靜,貿然與諸葛亮開戰,最終遭遇了一場慘敗。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973
本文標題:緩兵之計什么意思?緩兵之計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