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攻打樊城時,發現呂蒙竟然帶兵偷襲荊州,便想回救。但關羽萬萬沒想到曹操和孫權早已在私下聯手,對他發起了包圍之勢,最后關羽只能逃到麥城堅守。劉備的援軍遲遲不到,關羽又不愿投降,在這樣僵持下去關羽遲早被俘。最后關羽決定放手一搏,想要突出重圍,可惜還是沒能如愿。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鼓角喧天”就跟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背后的典故究竟如何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發生在關羽兵敗樊城回援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丁奉、周泰。原文如下:
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蔣欽也,勒馬挺槍大叫曰:“云長何不早降!”關公罵曰:“吾乃漢將,豈降賊乎!”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關公提刀追殺二十余里,喊聲忽起,左邊山谷中韓當領軍沖出,右邊山谷中周泰引軍沖出,蔣欽回馬復戰,三路夾攻。關公急撒軍回走。行無數里,只見南山岡上人煙聚集,一面白旗招飐,上寫“荊州土人”四字,眾人都叫本處人速速投降。關公大怒,欲上岡殺之。
山崦內又有兩軍撞出:左邊丁奉,右邊徐盛;并合蔣欽等三路軍馬,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將關公困在核心。手下將士,漸漸消疏。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土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公止喝不住,部從止有三百余人。殺至三更,正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扎。”關公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四門。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在樊城前線得知呂蒙偷襲荊州得手,率部回援,企圖奪回荊州。但關羽南下不久,便遭到東吳大軍的圍攻。此時,關羽手下的將士也得到了荊州失陷的確切消息,斗志全無,很快被東吳大軍擊敗。無奈之下,關羽只得逃到麥城堅守,并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但鎮守上庸的孟達和劉封拒絕出兵,關羽孤立無援,不久后在突圍途中被俘,最終被東吳殺害。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東吳大軍圍攻關羽時的場景,叫做“鼓角喧天”,意為 鼓聲和號角聲響徹天際。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描述的這一段關羽敗走麥城的情節,與真實的歷史是有一定差異的。按照小說的說法,關羽確認呂蒙占領了荊州后,勃然大怒,揮軍南下,東吳大軍則在關羽返回荊州的沿途展開圍攻,使得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卻并非如此。據《三國志?呂蒙傳》載:“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這說明了兩個事實,一是此時呂蒙并未開始對關羽展開圍攻,而是關羽來到麥城并未是因為遭到東吳軍隊的攻擊,而是暫時棲身麥城的。
直到此時,東吳才開始對關羽展開包圍,但首先采取的并非是武力進攻的方式。《三國志?吳主傳》載:“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于城上。”《三國志?吳范傳》也說:“后羽在麥城,使使請降。”這也就是說孫權首先采用的是勸降的方式,而關羽也答應投降。不過,關羽的投降并非是真降,而是詐降,想以此麻痹孫權,趁機逃回益州。不過,孫權對于關羽的投降深感懷疑,便去詢問術士吳范。吳范僅回答了八個字:“彼有走氣,言降詐耳。”話說得玄乎,但意思卻很明確:關羽是詐降。于是,孫權命朱然和潘璋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道路。此后潘璋便在漳鄉生擒關羽。
這里附帶再探討一個問題:關羽南撤后是否真的沒有活路呢?其實是有的,只可惜關羽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首先是《三國志?呂蒙傳》中所記載的“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雖說關羽此舉是為了了解江陵及公安的真實情況,但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的行蹤,讓呂蒙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自己的的動向,從而迅速制訂圍殲方案。從后來的發展來看,呂蒙得以迅速殲滅關羽,就是因為對關羽的動向了如指掌所致。
關羽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在于《三國志?呂蒙傳》中所提到的“乃走麥城,西至漳鄉”。此刻他最正確的方向應該是趕往宜都從而經此地撤回益州,但他卻錯誤地選擇了麥城和漳鄉一帶。究其原因還是想尋機奪回荊州。這一錯誤決策也給了東吳大軍合圍關羽的機會。《三國志?陸遜傳》載:“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陸遜此舉等于切斷了關羽經水路逃回益州的通道。而《三國志?潘璋傳》又稱:“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潘璋的這個舉動,又切斷了關羽經西北撤往上庸的通道。如此一來,關羽所有的退路都被吳軍封死,已是在劫難逃,被俘遇害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標題:鼓角喧天什么意思?鼓角喧天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