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歇后語來歷和典故是怎樣的?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有一句歇后語“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們常常用這句歇后語來比喻人多力量很大這個道理。其實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并不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這個意思,而且已經被誤傳了千年。在這句話里面其實根本就沒有什么“臭皮匠”,那么原句是什么呢?現在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句話的原句其實是“三個丑裨將,頂個諸葛亮”,這里的“裨將”是指在我國古代時期一種軍隊的頭銜,比當時的將軍的名號要低一等級的就叫做“裨將”。裨將一般是由都尉或是校尉升遷而至的,到達裨將軍銜的就已經是可以參加軍帳會議了,是在軍事行動中輔助軍隊中統帥的重要助手。在我國的三國時期,哥哥陣營的軍隊中都是有設置這個軍職的。如此說來“三個丑裨將,頂一個諸葛亮”的正確解釋就是“即使是三個長得比較丑的裨將的智慧加在一起,也能頂的上一個諸葛亮的智慧了。”

對于后面誤傳后的”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的來歷與典故有著兩種說法。第一種說的就是有一次諸葛亮去動物做客,取的時候為了能夠掂量下東吳的分量,于是就專門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像看看東吳到底有沒有人能人能將這塔給造出來。這座寶塔建造的要求非常的高,單單塔頂上的銅制葫蘆就有著五丈之高,在三國時期,一丈換成今天的米,差不多就是2.42米的樣子,五丈那差不多就有12米的樣子了,整個葫蘆的重量就有四千多斤重。看到這里,孫權確實被難住了,孫權一時間急的是面黃肌瘦。后來在全國下令號召人才,尋到個冶匠,但是卻又缺少個做葫蘆模型的人。于是又在城門上貼起了招賢榜,但是過去了一個月了仍然是一點下文都沒有。諸葛亮則是每天都跑到招賢榜下悠哉的踱步,高興的搖著鵝毛扇子。

然而在那個城門口有著一個皮匠攤子,是三個皮匠一起在經營的。他們三個看上去都非常的普通,長相也不太好,而且還不識字,整天身上都有著一股子皮臭味,所以大家都叫這三個是臭皮匠。后來他們聽說蜀國的諸葛亮在尋東吳人開心,于是心里很是不服氣,于是哥們三個就湊在一起開始商議起來。后來他們足足花費了三天三夜的功夫,使用剪鞋樣的方法將葫蘆的形狀給剪了出來。然后他們再使用牛皮作為材料,愣是一錐子一錐子的將一個大葫蘆的模型給縫制出來了。在澆上銅水的時候,顯示將皮葫蘆埋進了砂里,這一著,果然就這么成功了。之后諸葛亮得到了銅葫蘆澆好的消息后,立馬就給孫權告辭了,從此以后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于是”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的故事就這么出現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咱們在讀小學的時候,語文書中的一篇名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諸葛亮是帶兵準備渡江,然而江水太過于湍急,而且里面還有很多突出水面的礁石,一般普通的竹筏子和船只是很難過去的。如果選擇強行渡河的話,那么打頭陣的船只只會有一種結局,那就是觸礁沉沒。此時的諸葛亮也是一籌莫展了,一時間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后來快要天黑的時候,恰巧有三個做牛皮活的皮匠如果,看到了這一幕,于是就獻上了良策。他們告訴諸葛亮去買牛,然后讓他們從牛的肚皮開始,將整張皮剝下來,然后封號切口,再讓士兵往里面吹氣。然后將這些牛皮全部綁在筏子的周圍,做成牛皮筏子,這樣一來,筏子與筏子之間就不會怕撞在一起了,而且又能夠順利的渡江。這件事后,”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的句子就開始在民間廣為的流傳了下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0976
本文標題:"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歇后語來歷和典故是怎樣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