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在長板橋嚇退曹軍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十分熟悉。可能很多人覺得張飛只是一介武夫,不懂戰場上的謀略,其實張飛才是真正的粗中有細,往往能夠出奇制勝。長板橋一役就很好的證明了這點,其實張飛的做法和諸葛亮上演空城計差不多,都是靠氣勢嚇退了敵人。說明張飛不僅有謀,心理素質也極強。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倉皇失措”,就和張飛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發生在張飛威震長坂坡之際,相關人物分貝為張飛、曹操和張遼。原文如下:
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云長言: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后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撞于馬下。
操便回馬而走。于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涌,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后人有詩贊曰:“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卻說曹操懼張飛之威,驟馬望西而走,冠簪盡落,披發奔逃。張遼、許褚趕上,扯住轡環。曹操倉皇失措。張遼曰:“丞相休驚。料張飛一人,何足深懼!今急回軍殺去,劉備可擒也。”曹操神色方才稍定,乃令張遼、許褚再至長坂橋探聽消息。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親率大軍在長坂坡追上了帶著百姓一起南下的劉備。經過苦戰,趙云終于保護后主劉禪回到劉備身邊。面對蜂擁而至的曹軍主力,張飛單人獨騎立于長坂橋前,大吼數聲,竟然令曹操落荒而走。劉備等人也因此暫時得以平安。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被張飛呵退的慘狀,叫做“倉皇失措”,意為匆忙慌張而不知所措。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洪邁《夷堅志鐵塔神》中的“僧倉皇失措,不暇走,兵已大掠。”
小說描述的這段張飛威震長坂坡的情節與歷史的真實相對照,可謂有真有假。據《三國志張飛傳》載:“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不過,該傳所載的“曹公追之”卻并非是曹操親自率軍追趕,追趕劉備的另有其人。據《三國志曹仁傳》載:“(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于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由此可見,小說中所言的曹操被嚇退這個情節是虛構出來的。張飛面對的僅僅是曹純率領的虎豹騎。至于嚇死夏侯杰自然也并非是歷史的真實。
說完了小說與歷史的區別,再來看看這段情節。可以這么說,這段情節是經過小說作者精心設計的。熟悉小說的讀者一定還記得,小說第二十五回關羽斬殺顏良后對曹操說過一番話:“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這段話就是為張飛威震長坂坡這一情節作鋪墊的。
至于老謀深算的曹操為什么會中了張飛的計策,道理也非常簡單,因為作者在此之前又做了一個鋪墊。小說中寫到:“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余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于橋上,向西而望。”小說中的張飛,一向以勇猛和魯莽著稱,而在這個危難時刻竟然會心生一計,難怪曹操會上當。總而言之,小說作者在這個情節的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整個情節精彩、刺激,同時也合情合理。
本文標題:倉皇失措什么意思?倉皇失措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