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飄零什么意思?四海飄零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在過五關斬六將尋找劉備的途中,收留了周倉。而且此前,周倉和趙云還相互比試了一番。實際上,周倉這位人物只是演義里杜撰出來的,正史上并沒有周倉,但小說的力量強就強在,他把周倉塑造成了一位對關羽來說非常重要的人物,后人還會在關帝廟中供奉周倉。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四海飄零”,就和周倉還有關羽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吧。

四海飄零什么意思?四海飄零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發生在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劉備、周倉和趙云。原文如下:

忽見周倉引數十人帶傷而來。關公引他見了玄德。問其何故受傷,倉曰:“某未至臥牛山之前,先有一將單騎而來,與裴元紹交鋒,只一合,刺死裴元紹,盡數招降人伴,占住山寨。倉到彼招誘人伴時,止有這幾個過來,余者俱懼怕,不敢擅離。倉不忿,與那將交戰,被他連勝數次,身中三槍。因此來報主公。”玄德曰:“此人怎生模樣?姓甚名誰?”倉曰:“極其雄壯,不知姓名。”

四海飄零什么意思?四海飄零典故出處介紹

于是關公縱馬當先,玄德在后,徑投臥牛山來……玄德早揮鞭出馬大叫曰:“來者莫非子龍否?”那將見了玄德,滾鞍下馬,拜伏道旁。原來果然是趙子龍。玄德、關公俱下馬相見,問其何由至此。云曰:“云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云,云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聞徐州失守,云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云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云因殺之,借此安身。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今幸得遇使君!”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終于與劉備重逢。在返回古城途中,周倉突然出現,且身上有傷。關羽詢問后得知,有一人殺死裴元紹并占據臥牛山。周倉與之交鋒時受傷。此后,眾人來到臥牛山,這才發現打傷周倉之人原來是趙云。

四海飄零什么意思?四海飄零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趙云口中的“四海飄零”,意為到處漂泊,生活無著,比喻遭遇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與真實的歷史記載相對比,小說中的這段描述都是虛構出來的,無一處是歷史的真實。首先,關羽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假的,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談過,這里不再贅述;其次,小說中出現的周倉與裴元紹這兩個人物也是作者的虛構,在歷史上并不存在;第三,張飛落草與古城也并非歷史的事實;第四,趙云也并非是在官渡之戰期間才重新回到劉備身邊的。

四海飄零什么意思?四海飄零典故出處介紹

據《三國志趙云傳》載:“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該傳注引《云別傳》則稱:“時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納云,云得深自結讬。云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這也就是說趙云與劉備的分離并非如小說所言是在他幫助劉備進入徐州之后,而是在效命公孫瓚期間。這也就意味著自從趙云隨劉備進入徐州協助陶謙對付曹操后,就一直留在劉備身邊,再也沒有返回家鄉。因此,也就不會出現小說中所言的自從離開劉備之后“海飄零,無容身之地”的狀況。

曹操閃擊徐州后,關羽被迫投降,張飛行蹤不定,劉備遠走河北。那么,趙云又身在何處呢?《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中的一段記載揭曉了答案:“先主就袁紹,云見于鄴。先主與云同床眠臥,密遣云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這意味著在徐州兵敗后,趙云與劉備失散,后來又在鄴城重逢,并奉劉備的密令在河北一帶招兵買馬,壯大力量。一句話,趙云瞞著袁紹,秘密為劉備擴充實力。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00
本文標題:四海飄零什么意思?四海飄零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