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入無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無人之境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趙云原本是公孫瓚的部下,曾擊退文丑救出公孫瓚,還大敗袁紹軍隊。直到趙云兄長去世后,他向公孫瓚請辭回鄉,并沒有再次出山的打算。據說當時劉備還對趙云依依不舍,但趙云去意已決。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諺語“如入無人之境”,背后的典故就和趙云有關。公孫瓚大戰袁紹,其中趙云也是出了不少力,還將公孫瓚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吧。

如入無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無人之境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回,發生在磐河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麹義、公孫瓚和趙云。原文如下:

從辰時擂鼓,直到巳時,紹軍不進。麴義令弓手皆伏于遮箭牌下,只聽炮響發箭。嚴綱鼓噪吶喊,直取麴義。義軍見嚴綱兵來,都伏而不動;直到來得至近,一聲炮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綱急待回,被麴義拍馬舞刀,斬于馬下,瓚軍大敗。左右兩軍,欲來救應,都被顏良、文丑引弓弩手射住。紹軍并進,直殺到界橋邊。麴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繡旗砍倒。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麴義引軍直沖到后軍,正撞著趙云,挺槍躍馬,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麴義于馬下。趙云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

如入無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無人之境典故介紹

卻說袁紹先使探馬看時,回報麴義斬將搴旗,追趕敗兵;因此不做準備,與田豐引著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出觀……忽見趙云沖到面前。弓箭手急待射時,云連刺數人,眾軍皆走。后面瓚軍團團圍裹上來……眾軍士齊心死戰,趙云沖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顏良亦引軍來到,兩路并殺。趙云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回到界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展開激戰,趙云出現,擊敗文丑,救了公孫瓚。次日,公孫瓚以精銳發動攻擊,卻遭到麹義的阻擊,傷亡慘重。就在這危急時刻,又是趙云挺身而出,僅僅數回合便將麹義刺死,大敗袁紹軍隊,并沖到了袁紹面前。最終,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率部出現,將袁紹擊敗。

如入無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無人之境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趙云在戰斗中的英姿,叫做“如入無人之境”,意為好像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節節勝利,沒有遇到抵抗。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舊五代史?漢書?杜重威傳》中的“每敵騎數十驅漢人千萬過城下,如入無人之境,重威但登陴注目,略無邈取之意。”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決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不過雙方的決戰地并非是小說中的磐河,而是界橋。據《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載:“紹自往征瓚,合戰于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三萬余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于后。”不過,這場戰斗的結果卻并非如小說所言的公孫瓚大獲全勝,而是以袁紹的勝利而告終。《三國志?公孫瓚傳》稱:“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紹軍廣川,令將麹義先登與瓚戰,生禽綱。”

如入無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無人之境典故介紹

從上面的兩段記載也可以看出,小說中提到袁紹大將麹義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按照《三國志?袁紹傳》及其注引《英雄記》的記載,麹義本是冀州刺史韓馥的部將,后投靠袁紹,為袁紹奪取冀州立下汗馬功勞。在界橋之戰中,麹義憑借其豐富的經驗,一舉擊敗了公孫瓚精銳——白馬義從。此后,他又在鮑丘一帶與劉虞之子劉和一起再度大敗公孫瓚。

說到麹義的結局,《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中有著明確的記載:“麴義后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這就說明小說所言的麹義死于趙云之手僅僅是小說作者的虛構,并非歷史的真實。至于作者為何要如此設計,道理非常簡單,是為了突出趙云的神勇。因為在袁紹集團的武將當中,戰績最為顯赫的并非顏良和文丑,而是這位一閃即逝的麹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17
本文標題:如入無人之境什么意思?如入無人之境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