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在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只有孫堅是數次與董卓部隊正面交鋒,還獲得過大勝的軍隊。其他群雄根本就不愿消耗自己太多兵力,為他人做嫁衣。此后聯軍各懷鬼胎,統一對抗董卓的目標逐漸走偏,此時哪怕孫堅在勇猛光靠他一人也無濟于事,最后討伐董卓的聯盟徹底分裂,大戰匆匆宣告結束。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矢下如雨”,就和當時孫堅指揮的一場戰役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什么吧。

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生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孫堅、李肅、華雄和祖茂。原文如下:

孫堅披爛銀鎧,裹赤幘,橫古錠刀,騎花鬃馬,指關上而罵曰:“助惡匹夫,何不早降!”華雄副將胡軫引兵五千出關迎戰。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斗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于馬下。堅揮軍直殺至關前,關上矢石如雨。孫堅引兵回至梁東屯住……是夜月白風清。到堅寨時,已是半夜,鼓噪直進。堅慌忙披掛上馬,正遇華雄。兩馬相交,斗不數合,后面李肅軍到,竟天價放起火來。堅軍亂竄。眾將各自混戰,止有祖茂跟定孫堅,突圍而走。背后華雄追來。堅取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再放第三箭時,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鵲畫弓,只得棄弓縱馬而奔。

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處介紹

祖茂曰:“主公頭上赤幘射目,為賊所識認。可脫幘與某戴之。”堅就脫幘換茂盔,分兩路而走。雄軍只望赤幘者追趕,堅乃從小路得脫。祖茂被華雄追急,將赤幘掛于人家燒不盡的庭柱上,卻入樹林潛躲。華雄軍于月下遙見赤幘,四面圍定,不敢近前。用箭射之,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了赤幘。祖茂于林后殺出,揮雙刀欲劈華雄;雄大喝一聲,將祖茂一刀砍于馬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長沙太守孫堅主動請纓,成為大軍先鋒,率部殺向汜水關。守將華雄派副將胡軫出陣迎戰,被程普刺死,華雄被迫堅守不出。袁術擔心孫堅奪得頭功,故意切斷了孫堅的糧草供應,孫堅手下將士軍心躁動。華雄接受李肅的建議,深夜發動突襲,令孫堅措手不及,倉皇而逃。華雄在后緊追不舍,孫堅部將祖茂與孫堅交換了赤幘,讓孫堅借機逃脫,但自己卻被華雄斬殺。

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處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孫堅攻打汜水關時守軍的防御措施,叫做“矢石如雨”,現叫“矢下如雨”,意為箭像雨點一樣落下,比喻防御非常頑強。

與真實的歷史記載相比,小說中的這段故事可謂半真半假。首先,孫堅參加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是歷史的真實。《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魯陽城,當進軍討卓。”小說中描述的孫堅與華雄的較量也是真的,不過地點卻并不是在汜水關,而是在梁東地區。《資治通鑒》載:“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

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處介紹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孫堅部將祖茂,也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在孫堅危難之際救過孫堅的命。《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從這段記載來看,孫堅當時面對的對手是徐榮而非華雄,而祖茂在被董卓追殺時,急中生智,將頭巾放在墳冢的柱子上,徐榮手下的士兵始終未能發現祖茂的藏身之處。因此,祖茂并非如小說所言被殺,而是機智逃脫。不過,這位江東集團的元老卻從此無影無蹤,也不知道他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21
本文標題:矢下如雨什么意思?矢下如雨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