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溝高壘什么意思?深溝高壘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孫堅傳說是“兵學鼻祖”孫武的后代,統軍能力十分強大。東漢末年,天下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孫堅作為聯軍先鋒,屢屢擊敗董卓部隊。但此后袁術故意為難孫堅,不為他運送補給,導致孫堅敗給華雄。此后董卓遷都,孫堅率先入住洛陽以外發現玉璽,于是便產生了私心,想要藏匿返回。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深溝高壘”,就和孫堅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深溝高壘什么意思?深溝高壘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回,發生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袁紹、孫堅和曹操。原文如下:

(孫)堅曰:“玉璽何由在吾處?”(袁)紹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堅曰:“吾本無之,何強相逼?”紹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禍。”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于刀箭之下!”……紹背后顏良、文丑皆拔劍出鞘。堅背后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眾諸侯一齊勸住。堅隨即上馬,拔寨離洛陽而去。紹大怒,遂寫書一封,差心腹人連夜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教就路上截住奪之。

深溝高壘什么意思?深溝高壘典故介紹

次日,人報曹操追董卓,戰于滎陽,大敗而回。紹令人接至寨中,會眾置酒,與操解悶。飲宴間,操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紹等無言可對。既而席散,操見紹等各懷異心,料不能成事,自引軍投揚州去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堅攻入京城洛陽,意外得到傳國玉璽,便心懷鬼胎,向袁紹辭行返回江東。不料袁紹早已知曉此事,在眾諸侯面前責令孫堅交出傳國玉璽。孫堅矢口否認,幾乎與袁紹發生火拼。在眾諸侯的調解下,孫堅離開洛陽而去。袁紹大怒,差人送信給劉表,要求劉表在截殺孫堅。不久后,兵敗滎陽的曹操返回大營,看到眾諸侯心懷鬼胎,心中失望,獨自率部前往揚州,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戰也因此草草收場。

深溝高壘什么意思?深溝高壘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口中的“深溝高壘”,意為深挖壕溝,高筑壁壘,構筑堅固的防御工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韓非子說林下》中的“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將懈怠。”

與真實的歷史相對比,小說中描述的這段孫堅私藏傳國玉璽并與袁紹反目的情節可謂半真半假。首先,孫堅私藏玉璽之事便是個難解之謎。這一記載出自《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書》。該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深溝高壘什么意思?深溝高壘典故介紹

不過,南北朝裴松之對《吳書》中這個記載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他認為:“臣松之以為孫堅于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于天,奚取于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故此,孫堅是否私藏玉璽之事尚有待考證。

至于說到袁紹因玉璽之事命劉表截殺的故事情節,則是小說作者的虛構,并非歷史的真實。從《三國志》相關傳記的記載來看,袁紹與孫堅之間的沖突始于豫州之爭,首先發難的則是袁紹和曹操。《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袁)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從此,袁術與孫堅結成了同盟,孫堅也得以控制豫州,而這個結果令袁紹和曹操非常不滿,于是便利用曹操的心腹、會稽人周喁在豫州與孫堅正面對抗。《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錄》載:“是時關東州郡,務相兼并以自強大。袁紹遣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會稽典錄》則稱:“初曹公興義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眾,得二千人,從公征伐,以為軍師。后與堅爭豫州,屢戰失利。”至于孫堅與劉表之間的沖突,并非如小說之言是在孫堅返回江東途中,而是孫堅奉袁術之命主動入侵荊州造成的。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26
本文標題:深溝高壘什么意思?深溝高壘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