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稷曾因為自己擅作主張,導致街亭失守,最后被諸葛亮處以軍令狀。實際上馬稷在街亭犯下了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他作為防守一方竟然選擇遠離水源,在山上駐扎。等張郃帶兵切斷馬稷取水的道路后,又遲遲猶豫不敢進攻搶回水源,導致最后兵敗。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徒有虛名”,說的就是馬稷,可能還有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這背后的典故如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發生在街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懿、馬謖、張郃與王平。原文如下:
(司馬懿)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擋住王平來路……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
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沖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余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后張郃引兵追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馬謖奉命鎮守街亭,卻違背諸葛亮的戰前囑咐,不在山下扎營,而將主力部署在南山上,這一致命弱點被司馬懿抓住。司馬懿以重兵包圍南山,切斷水源,令馬謖大軍不戰自亂。王平前來支援,又被張郃殺敗。此后,司馬懿發動總攻,馬謖潰不成軍,倉皇而逃。王平與魏延一起領兵想奪取街亭,又陷入曹軍重圍。無奈之下,兩人只得放棄原定計劃,向陽平關撤退。至此,街亭之戰宣告結束。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司馬懿口中的“徒有虛名”,意為空有名望,但沒有真正的本事,比喻有名無實。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北齊書?李元忠傳》中的“計一家不過升斗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馬謖失街亭的故事情節,與歷史記載頗為相似。據《三國志?王平傳》再:“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三國志?張郃傳》稱:“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從這兩段記載來看,馬謖之敗的確與占據南山有著直接關系,導致水源被切斷,最終參與慘敗。
不過,與歷史記載相比,小說中的這段情節有兩個地方屬于作者的虛構,并非真實的歷史。首先是指揮街亭之戰的曹魏將領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三國志?張郃傳》載:“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另據《晉書?宣帝紀》載,此時的司馬懿正在宛城都督荊州和豫州軍事,并未參加街亭之戰。之所以這么設計的原因,我之前在文章中提過,是為了給諸葛亮找個勢均力敵的對手。
小說中還有一個虛構的地方是王平在街亭之戰中的表現。按照小說的描述,王平在街亭之戰中唯一的貢獻就是勸阻馬謖及將馬謖的部署通知諸葛亮,而在戰斗期間并無突出表現。因此,戰后諸葛亮只是從王平口中詳細了解此戰的經過,并未對其作出任何的獎懲措施。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王平的作用及諸葛亮的處理卻并非如此。
按照《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街亭之戰期間,“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街亭之戰結束后,除馬謖之外,將軍張休、李盛被諸葛亮處死,將軍黃襲被剝奪兵權,“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王平的舉動,挽救了不少將士的生命,保存了北伐大軍的有生力量。因此,他才會受到諸葛亮的器重。
本文標題:徒有虛名什么意思?徒有虛名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