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奪理什么意思?強詞奪理典故出處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劉表去世后,劉琮繼承劉表官爵掌管荊州。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下劉琮選擇投降,將荊州無條件送給曹操。但荊州作為戰略要地,一旦被曹操占據就會直接威脅到孫權還有劉備,于是諸葛亮來到東吳洽談雙方結盟一事。期初孫權也是猶豫不決,不知該降還是該戰。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強詞奪理”,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強詞奪理什么意思?強詞奪理典故出處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嚴畯。原文如下: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強詞奪理什么意思?強詞奪理典故出處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來到江東,打算說服孫權與劉備組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但在與孫權見面之前,諸葛亮遭到東吳主張投降曹操的文臣責難,于是出現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精彩場面。在這些文臣中有一位名叫嚴畯,責問諸葛亮有何著作。但諸葛亮卻以“尋章摘句,世之腐儒”巧妙應對,令嚴畯垂頭喪氣。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嚴畯口中的“強詞奪理”,意為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強詞奪理什么意思?強詞奪理典故出處介紹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頭號主角。為了突出諸葛亮,作者改編或虛構了大量故事以豐滿人物,像“舌戰群儒”就是其中的一例。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來到江東說服孫權確有其事,但“舌戰群儒”卻沒有發生過。因此,所謂諸葛亮駁斥嚴畯自然也就不是事實。

說起歷史上的嚴畯,的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學者,據《三國志·嚴畯傳》記載,嚴畯本人徐州彭城人氏,在文學上造詣極高,“善詩、書、三禮,又好說文……畯著《孝經傳》、《潮水論》,又與裴玄、張承論管仲、季路,皆傳于世。”漢末天下大亂之際,嚴畯從徐州來到江東,經張昭推薦被孫權任用,先后擔任過騎都尉、從事中郎等職。魯肅病逝后,孫權一度打算讓嚴畯接替。可見孫權對于嚴畯的能力是非常認可的。

強詞奪理什么意思?強詞奪理典故出處介紹

嚴畯與諸葛亮一家也頗有淵源。《三國志·嚴畯傳》中說,嚴畯與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僅如此,孫權稱帝后,曾經派嚴畯出使蜀漢,受到諸葛亮的隆重接待,“蜀相諸葛亮深善之”。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50
本文標題:強詞奪理什么意思?強詞奪理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