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面而泣什么意思?掩面而泣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東漢末年,董卓入住朝廷以后,廢少帝立漢獻帝,并且挾天子已令諸侯,令朝中大臣感到不安,但又沒人能限制董卓。此后袁紹邀請王允,一起聯手除掉董卓。王允在自家擺宴席,期間表達了自己的悲傷之情不禁掩面而泣,此后曹操站出來主動要求前去暗殺董卓,但要借王允府上的寶刀一用。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掩面而泣”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掩面而泣什么意思?掩面而泣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回,發生在董卓禍亂京城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王允和曹操。原文如下:

一日,于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眾官皆曰:“必來祝壽。”當晚王允設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而泣。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允曰:“今日并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

掩面而泣什么意思?掩面而泣典故介紹

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愿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愿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操。操瀝酒設誓,允隨取寶刀與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紹寫信給司徒王允,希望王允能與自己里應外合,共同鏟除董卓。王允隨即假借自己生日的名義,邀請部分終于皇室的大臣在家中飲宴。席間,王允傷心落淚,表達了對董卓弄權的痛恨及對社稷的擔憂。眾大臣聽完后,紛紛潸然淚下。而曹操這認為此舉并不能挽救社稷,并主動向王允提出借王允的七寶刀去謀刺董卓。此后,王允將七寶刀交給曹操,但曹操行刺未遂,不得不逃離洛陽。

掩面而泣什么意思?掩面而泣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王允在眾大臣面前的表情,叫做“掩面而泣”,意為捂著臉哭,比喻人遇到難過之事后傷心流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三少帝紀》注引《漢晉春秋》中的“或掩面而泣,悲不自勝。”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故事情節,在歷史上并不存在。據《三國志·武帝紀》及注引《魏書》記載,董卓控制朝政后,有意拉攏曹操,將曹操晉升為驍騎校尉。不過,曹操認為董卓的倒行逆施必將引起天下公憤,注定會以失敗告終,便帶著幾名隨從,改名換姓,悄悄逃出了洛陽。在此期間,曹操不僅沒有如小說所言去參加王允所謂的“生日宴”,也沒有去向王允借七寶刀,更沒有去行刺董卓。

掩面而泣什么意思?掩面而泣典故介紹

既然歷史上并沒有曹操行刺董卓之事,小說作者有為何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節呢?明代點評家鐘伯敬認為:“曹操謀殺董卓,固是英雄本色。”這個說法很有見地。眾所周知,曹操雖然是小說中的反面人物,但作者并沒有一味貶低這一人物形象,而是在突出其“奸”的同時,也不忘展示其“雄”的一面。就這個故事情節而言,就是作者為了突出曹操的英雄氣概而故意虛構出來的情節。

不過,這個情節立意雖好,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個情節有個明顯的漏洞。因為直接在董卓府中行刺,即使成功,曹操也難逃一死。以曹操在小說中展現出來的性格特點,又豈能想出如此愚蠢的辦法。至少也應該找一個既方便行刺又便與脫身的萬全之策。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61
本文標題:掩面而泣什么意思?掩面而泣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