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資是三國時期的曹魏重臣,早年在賈逵的推薦之下跟隨曹操做事。曹魏建國以后,孫資一路高升,魏明帝時期對孫資更是寵幸,升遷衛將軍進爵中都侯。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司馬懿曾力勸曹睿出兵進攻漢中,但孫資認為此事最好的選擇是堅守陣地,提升國力,后來曹睿則是聽取了孫資的建議。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養精蓄銳”,就和孫資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及九十六回,發生在諸葛亮“一出祁山”后,相關人物分別為孫資、曹睿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懿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撫了諸處官民,引兵徑還長安,朝見魏主。睿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報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興兵。忽班內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計,足可定蜀降吳。”
卻說獻計者,乃尚書孫資也。曹睿問曰:“卿有何妙計?”資奏曰:“昔太祖武皇帝收張魯時,危而后濟;常對群臣曰:南鄭之地,真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非用武之地。今若盡起天下之兵伐蜀,則東吳又將入寇。不如以現在之兵,分命大將據守險要,養精蓄銳。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那時圖之,豈非勝算?乞陛下裁之。”睿乃問司馬懿曰:“此論若何?懿奏曰:“孫尚書所言極當。”睿從之,命懿分撥諸將守把險要,留郭淮、張郃守長安。大賞三軍,駕回洛陽。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一出祁山”結束后,司馬懿上奏魏明帝曹睿,要求帶兵進犯漢中。曹睿大喜,召集群臣商議。尚書孫資卻認為漢中之地易守難攻,一旦發動進攻,東吳必將趁機進犯淮南地區。孫資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占據要地堅守,努力提高國力。最終,孫資的建議得到了曹睿的采納。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孫資口中的“養精蓄銳”,意為養足精神,積蓄力量。也指保存部隊的戰斗力,準備新的戰斗。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提到的孫資給魏明帝曹睿提出的這個建議,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不過時間并不是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后,而是在此戰爆發之初。據《三國志?劉放傳》注引《孫資別傳》載,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屯兵南鄭,準備發動首次北伐。得知這個消息,不少朝臣認為應該主動進攻漢中,魏明帝曹睿對此也非常贊同,便詢問孫資的意見。不料,孫資的一席話卻改變了曹睿的最終決定。
孫資是這樣表態的:“昔武皇帝征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后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賊棲于山巖,視吳虜竄于江湖,皆橈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
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場,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
孫資認為南鄭地勢險要,曹操親征期間就深有感觸。如今若是主動發動進攻,不但勞民傷財,而且會曠日持久,不如派遣大將據守險要以震懾強敵。同時,孫資建議曹睿應該促進國力的發展。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吳蜀兩國自然不會是曹魏的對手。
孫資的這個建議,后來也成了曹魏帝國的一項對外國策。即以強大的機動兵力鎮守長安、上邽等人戰略要地。一旦戰事爆發,駐守邊境地區的軍隊守城待援,機動兵力立即前往。這就造成了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在開戰之初往往是進展順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與曹魏強大的機動兵力對抗。這時,北伐大軍糧草運輸困難的缺陷便暴露出來。因此,諸葛亮也只能寄希望于盡快與敵軍決戰,速戰速決。這個缺陷也很快被曹魏將領所熟知,司馬懿便是采取堅守不出的戰術,令諸葛亮無可奈何,只能撤軍。
本文標題:養精蓄銳什么意思?養精蓄銳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