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耀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將領,曾平定酒泉叛亂。諸葛亮北伐之際,費耀任命中護軍,結果遇到姜維詐降,雖然心中存疑但還是去斜谷迎接。沒想到果然中了姜維的計謀,遭到蜀軍伏擊,最后自刎而死。姜維原本是魏軍將領,所以詐降能夠做到以假亂真,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大計小用”就和費耀、姜維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發生在諸葛亮“二出祁山”期間,主人公為諸葛亮。原文如下:
孔明大怒,把羽扇一招,左有馬岱,右有張嶷,兩路兵沖出。魏兵便退。行不到三十里,望見蜀兵背后火起,喊聲不絕。費耀只道號火,便回身殺來。蜀兵齊退。耀提刀在前,只望喊處追趕。將次近火,山路中鼓角喧天、喊聲震地,兩軍殺出:左有關興,右有張苞。山上矢石如雨,往下射來。魏兵大敗。費耀知是中計,急退軍望山谷中而走,人馬困乏。背后關興引生力軍趕來,魏兵自相踐踏及落澗身死者,不知其數。
耀逃命而走,正遇山坡口一彪軍,乃是姜維。耀大罵曰:“反賊無信!吾不幸誤中汝奸計也!”維笑曰:“吾欲擒曹真,誤賺汝矣!速下馬受降!”耀驟馬奪路,望山谷中而走。忽見谷口火光沖天,背后追兵又至。耀自刎身死,余眾盡降。孔明連夜驅兵,直出祁山前下寨,收住軍馬,重賞姜維。維曰:“某恨不得殺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計小用矣。”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一出祁山”失利后不久,諸葛亮率領三十萬大軍再度北伐,向曹魏重鎮陳倉發動進攻。守將郝昭拼死抵抗,將諸葛亮的十萬大軍擋在陳倉城下。就在此時,曹魏將領王雙等將領率部前來增援。諸葛亮巧施計策,不僅打敗曹軍,而且令曹魏將領費耀無路可逃,只得自刎而亡。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此次戰斗勝利后諸葛亮對姜維多說的“大計小用”,意為計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這樣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小說中描述的陳倉之戰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載:“先是,使將軍郝昭筑陳倉城;會亮至,圍昭,不能拔……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余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云梯沖車以臨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沖車,沖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于內筑重墻。亮又為地突,欲踴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無計,救至,引退。”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面對諸葛亮的數萬大軍,郝昭以僅有的一千多人迎戰。經過二十多天的戰斗,諸葛亮都未能拿下陳倉,不得不率部撤退,這不得不說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一次完敗。最終,諸葛亮只是在撤退途中與曹魏將領王雙遭遇并將其斬殺,算是挽回了少許顏面。
那么,為什么真實歷史中的一次完敗卻被《三國演義》作者描繪成了一場大勝呢?理由再簡單不過,因為諸葛亮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智圣”形象。如果數萬比一千的戰斗都不能取勝,這對人物形象將是毀滅性的。故此,作者不僅改變了陳倉之戰的真實過程,還特意不交待郝昭鎮守的陳倉究竟有多少兵馬。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番苦心。
本文標題:大計小用什么意思?大計小用典故出處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