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就是王姓,那王姓究竟是如何成為中國第一大姓的呢?王是由三橫一豎構成,代表了天、地、人三者,而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就是“王”,所以也表示天地人都歸王管的意思。王姓主要來源于姬姓,東周時期的姬晉一般被認為是王姓的始祖。目前全國東部地區王姓的總人數占了將近40%,以長江為界南方王姓的比率會更高一些。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王姓究竟是如何成長起來的,趕快來看看吧。
前不久,《2018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其中王姓人口已超過1億人【1.015億】,成為全球第一大姓,而第二名的李姓人口以61萬之差緊隨其后,然后是張、劉、陳等等。
我們常常會覺得,姓李姓張的人特別多,所以說「張三李四」什么的,其實王姓可能才是無冕之王,至遲到宋代,王姓就已常居中國第一大姓寶座,接下來是:李、張、趙、劉、陳、楊、吳、黃、朱。
此后元明清三代,王、張、李三姓人口數量依然長期霸榜。同一個姓的人輕松上億,對老外來說就有點突破認知極限了。
王姓和張姓類似,相比李、趙、劉來說,在歷史上不怎么當過皇帝。雖有新朝的王莽,以及五代十國時所謂「開閩第一人」的王審知,但都不算正統。所以有人說,「李劉出皇帝,王張出名相」。
那么王姓憑什么發展成全球第一大姓呢?說到底,可能是這個姓含義比較好。上古帝王,商代一般活著時稱王,死后稱帝,《史記》說周代貶帝號,天子稱王。王這個字從甲骨文、金文看來,是一個被稱為「戉」的大斧頭轉個90度的模樣,代表生死予奪的權力。
現今的王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宋代鄭樵的《通志》總結:「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虜姓之王。」
先說這子姓之王,這是從殷商王族而來,《通志》說它出于「王子比干之后」,漢唐時,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汲郡王姓。
而最為人多勢眾的姬姓之王,主要來自周靈王的王太子晉,也就是著名的王子喬,他因直諫被貶為平民,其后代也以王為氏。
比如秦朝名將王翦,他的兩個孫子,為避亂遷往山西太原和山東瑯琊,最終發展成名聞天下的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
其中太原王氏。魏晉南北朝時太原王氏留在了北方,到北魏定「四姓」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一度成為北方最高門第,到了唐朝,太原王氏成為當時「七姓十家」之一。
今天在山西太原的晉祠,還有一座子喬祠,它是明代重臣、太原人王瓊所建,被認為是天下王氏的宗祠。
而瑯琊王氏在東晉時南渡,成為僑姓士族最高門第,與陳郡謝氏并稱「王謝」。但侯景之亂時,族人遭到報復性的殺害,從此幾乎在政治上失去影響力,唐代時只有四人官至宰相,五代時期沒有一人被史書立傳,遠不如太原王氏風光。
至于媯姓之王就說來話長了,媯被認為是舜帝的姓,春秋時的陳國,是媯姓之國。陳國公子完奔齊后,子孫以陳或田為氏,后來田氏代齊,到秦末時項羽封田安為濟北王,《漢書?元后傳》說:「至漢興,(田)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這一支被稱為北海王氏,王莽家族和十六國時期的王猛來自北海王氏,這樣細說起來王莽也是代齊的田氏之后了。
而所謂「虜姓之王」就是指外族改姓王了。歷史上有大量外族,比如漢時的匈奴、唐時回紇的阿布思氏族,女真人完顏氏等等,都曾改姓為王。
除這些郡望之外,王氏還有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山陽等郡望,非常龐大。
從宋代以來,還有著名堂號「三槐堂」,因為名相王旦久居高位,子孫飛黃騰達,最后「三槐」王氏在王氏眾多分支中,僅列太原王、瑯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三槐」也成為王氏代稱。
本文標題:王姓為什么這么多?揭秘王姓是如何成為中國第一大姓的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