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卒什么意思?無名小卒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劉表去世后,劉琮在蔡瑁、張允等人的慫恿下選擇主動投降,將荊州交給曹操。劉備得知后,準備率軍離開樊城。期間諸葛亮還建議劉備拿下劉琮,這樣就能占據荊州,但劉備不忍,還是決定先行離開。當時城中百姓都想讓劉備帶他們一起走,因為擔心曹操會屠城,此后劉備決定攜民渡江。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無名小卒”,就和劉備離開樊城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是怎樣的吧。

無名小卒什么意思?無名小卒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發生在劉備得知劉琮投降曹操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劉琮、劉備、魏延和文聘。原文如下: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么!”

無名小卒什么意思?無名小卒典故介紹

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陽!”孔明曰:“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著百姓,盡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進攻荊州,劉表病逝。以蔡瑁、張允為首的荊州主降派慫恿劉琮降曹。劉備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撤出樊城,向襄陽進發。誰知到了襄陽城下,蔡瑁、張允等人緊閉門城門,不然劉備進城。此時,魏延帶著一百多人砍死守門將士,打開城門,打算讓劉備等人進城。不過,最終劉備放棄了進城的念頭,率眾向江陵進發,魏延也隨即離開襄陽,去投奔長沙太守韓玄。

無名小卒什么意思?無名小卒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是文聘口中的“無名小卒”,意為沒有名望或地位的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說首創的一句成語。

曹操發動荊州之戰后,劉備急忙離開樊城,向江陵撤退,這一點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在這期間,諸葛亮還提出趁機奪取襄陽的計策,但被劉備拒絕。不過,這期間并未有過蔡瑁、張允不準劉備進城之說。

那么,魏延又是否有過殺死守門將士、放劉備進城之事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此時魏延的身份并非荊州城中的一位無名小卒,而是與劉備有著非常特殊的關系。據《三國志?魏延傳》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無名小卒什么意思?無名小卒典故介紹

這個記載中的關鍵詞是“部曲”。什么是“部曲”呢?簡而言之,部曲就是家仆或者家奴,跟隨主人的時間很長。像魏延這樣的一名“部曲”,又怎么可能如小說中描述的那樣不認識劉備呢?顯然,小說中的這個情節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最后說一說這則故事提到的文聘。文聘本是荊州牧劉表手下的大將,對于劉琮投降曹操的做法頗為抵觸。因此,自從劉琮做出投降曹操的決定后,文聘就閉門不出。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如小說中說描述的那樣去與魏延單挑。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73
本文標題:無名小卒什么意思?無名小卒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