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獲全勝什么意思?大獲全勝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建安五年,曹操派出曹仁攻打劉備,劉備雖然小勝但也不想再依附袁紹,而是打算投奔劉表。此后劉備屯兵于新野,引得各路豪杰都紛紛加入劉備,此番舉動也是引來劉表的懷疑,不得不在暗中提防劉備。建安七年,劉表讓劉備率軍北上,抵擋夏侯惇、李典等人,此后劉備利用計謀打敗夏侯惇,但也討不到太大便宜于是撤軍。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大獲全勝”,就和劉備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大獲全勝什么意思?大獲全勝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發生在徐庶獻策擊敗曹軍之后,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卻說單福正與玄德在寨中議事,忽信風驟起。福曰:“今夜曹仁必來劫寨。”玄德曰:“何以敵之?”福笑曰:“吾已預算定了。”遂密密分撥已畢。至二更,曹仁兵將近寨,只見寨中四圍火起,燒著寨柵。曹仁知有準備,急令退軍。趙云掩殺將來。仁不及收兵回寨,急望北河而走。將到河邊,才欲尋船渡河,岸上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張飛也。曹仁死戰,李典保護曹仁下船渡河。曹軍大半淹死水中。曹仁渡過河面,上岸奔至樊城,令人叫門。

大獲全勝什么意思?大獲全勝典故介紹

只見城上一聲鼓響,一將引軍而出,大喝曰:“吾已取樊城多時矣!”眾驚視之,乃關云長也。仁大驚,撥馬便走。云長追殺過來。曹仁又折了好些軍馬,星夜投許昌。于路打聽,方知有單福為軍師,設謀定計。不說曹仁敗回許昌。且說玄德大獲全勝,引軍入樊城,縣令劉泌出迎。玄德安民已定。那劉泌乃長沙人,亦漢室宗親,遂請玄德到家,設宴相待。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逃到荊州后,荊州牧劉表讓他駐守新野。曹操聞訊后,命大將曹仁、李典率部發動進攻。謀士徐庶獻策,劉備得以打敗曹仁。隨后,曹仁又向新野發動攻擊,并擺出八門金鎖陣,但又被徐庶識破,派趙云破陣成功。當晚,曹仁偷襲劉備軍營,又陷入徐庶早已布置的陷阱之中。曹仁不僅傷亡慘重,連樊城都落入了劉備之手。“大獲全勝”這句成語便出現在劉備獲勝之后。

大獲全勝什么意思?大獲全勝典故介紹

所謂的“大獲全勝”,意為戰勝對方,取得全部勝利。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劉備在新野擊敗曹軍,在小說中出現過三次。一次是本文中徐庶參與的這次,另外兩次發生在諸葛亮出山以后。作者的用意非常明顯,是為了突出徐庶和諸葛亮高超才能。不過,新野之戰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徐庶和諸葛亮又是否在這些戰斗中都發揮過決定性作用呢?

大獲全勝什么意思?大獲全勝典故介紹

首先來回到第一個問題:新野之戰的真實性問題。答案是肯定的,證據出現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據該傳記載:“(曹操)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這就證明了這一仗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分析史料的時間可以發現,此戰發生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才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因此,小說中描述中諸葛亮在新野之戰中獻策肯定是虛構的。

那么,回到第二個問題,既然諸葛亮參戰是虛構,徐庶參戰又是否是歷史的真實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三國志》還是裴松之引用的相關史料中均無徐庶參戰的記載,故此可以肯定,無論是徐庶還是諸葛亮參戰的故事都是小說作者羅貫中虛構出來的。真實的策劃和實施者都是劉備。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74
本文標題:大獲全勝什么意思?大獲全勝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