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六博棋其實并不是我們現代人經常性的玩的一種棋了,這種棋是古代才有的,而且還是非常的早,話說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且這個六博棋還人人都愛玩,漢朝的幾位皇帝都還是十分的喜歡,下面老百姓也十分的喜歡,看來這個棋不算復雜,要的東西也不多,輕輕松松簡簡單單就能搞到了。
六博棋的玩法其實看起復雜也不一定復雜,具體的我們就接著往下看。
棋盤棋子
凡下棋對局, 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棋盤、 棋子和比賽規則。至于其他物件均屬附品,可根據當時的需要而添加。
查閱 《云夢睡虎地秦墓》 一書中對六博棋有兩處記載:其一, 第55頁描述六博棋:棋盤為長方形,正面陰刻規矩紋,還用紅漆繪四個圓點。棋子有兩種:一種為長方形, 一種為方形。棋子十二顆,均涂黑漆。六根博籌,用半邊細竹管制成, 中間填金屬粉。其二,圖版四二項下六博棋圖中的六根博籌中,有三根的一頭上安有細銅絲。
六博棋應是以黑白雙方各六枚棋子而命名。
六博棋棋盤由六個元素組成, 或者說有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棋盤以隱形太極八卦圖而設計,太極生兩儀——黑白兩條魚;兩儀生四象——四個圓點;四象生八卦——周邊八方。四角為陰,四邊為陽, 中心為太極。就象有博籌一樣,隨棋具應該配有黑白兩條陰陽魚放在棋盤中心內。二是棋盤中四角寓意東南西北, 由此起步,最后歸中。三是棋盤中設有三十二個行棋點(如果將周邊十六個點參與行棋,棋局將進入另一復雜變化)。四是棋盤中四個圓點的作用, 在雙方對局時,一方將對方的棋子俘虜以后,將這枚棋子打入到己方的圓點內關押。五是棋盤中間藏有內八卦,這八個點上的棋子,猜拳逢"1"時,就可直接進入到太極中心內。六是棋盤上的行棋點線,從角上以逆時方向運行。雖由鄰近點可進可退,但除中間四角的點以外,棋子只能是由角跳到角,由角滑到點,而從角不能直接跳到點。
棋子應以黑白兩色各六枚來區別雙方。從出土的實物來鑒別: 以長方形,正方形來區分雙方的棋子, 從長寬高來比較,是不可能的。其次十二顆棋子確實都顯黑色,但只要細心觀察, 就會發現有六枚是涂過黑漆有反射光,而另六枚則暗淡無光,由此分析是骨質(或木質)由自然白色經過二千多年而失色發黑。
六博棋棋子的擺放有一定的規律:開局前,雙方將自己的六枚棋子各取三枚在棋盤己方的兩個角內平放。走棋時棋子在到達的點上橫放。當棋子最后到達中心內時豎放。
劃拳猜數
對局時兩人用單手或雙手通過劃拳猜數的形式來確定先后手和行棋步數。查閱一組十五個畫面的六博棋對局圖,粗看二人在對局時手舞足蹈,細觀察卻深藏奧妙,特別是甘肅出土的六博木俑一圖,左邊棋手伸出左手掌似禮貌般地請對方先下棋,而右邊的棋手伸出右手時,卻顯示的是"三",正是兩人喝酒時猜拳以賭輸贏的手勢。而另十四幅畫面,對局的兩人看似輕歌曼舞,卻應該是夸張地刻畫了兩人猜拳時那種興奮的狀態。
猜拳時第一次勝者在開局時依據兩人數之和先下棋,第二次的勝者會出現兩種比賽方案: 其一, 誰猜對就繼續走棋;其二,劃拳時不用猜數黑白雙方輪流走棋。
在游戲中,兩種方案都可行。前者有趣味性,而后者有公平合理性。可根據兩人的約定選取其中的一種方案進行比賽。
雙方以單手猜拳,是極為普遍的一種形式,它由"0--10"而產生各種數的變化,因變數簡單,故老少皆宜。雙方也可以雙手猜拳,它由"0--20"產生數的變化。單手猜拳是以勝負結果為主,而雙手猜拳則重在過程,重點是去攻擊對方的棋子而取樂。它是高智商的較量。
猜拳方法:一是單手猜拳,口念"0、1、2、3、4、……10"即可,兩人之數相加,說錯者為輸。二是失謎的現象,當一人出二指口念"8"時,對方就是出五指,相加也是“7”,他肯定說錯,故立即判輸。至于另一人說對或說錯均以第一判決為準。
在有六根博籌的條件下,六博棋的勝、負、和(或贏、輸、平)應以四比0、四比一、四比二為贏家,以三比三為和局。
云夢睡虎地十三號墓出土的六博棋具中,六根博籌有三根一頭尖上帶有細銅絲。雙方如何奪走這六根博籌呢?一是六根博籌是雙方共有的,應放在兩人對局棋盤的一側。二是當一方第一枚棋子進入中心內時,獲取沒帶銅絲博籌一根。當第二枚棋子進入中心內時,獲帶銅絲博籌一根,同時在中心內釣回自己同顏色的一條魚。當第三枚棋子進入中心內時,又獲取沒帶銅絲博籌一根。當第四枚棋子進入中心內時,又獲得帶銅絲博籌一根,同時在中心內把另一條魚釣回。此局即為結束。三是當雙方形成三比二的局面時,最后再進入中心內的一枚棋子便會出現兩種結果:第一,當出現四比二時,勝者將會用獲得的第三根帶銅絲的博籌到對方的面前釣走別人已贏去的那條魚而分出勝負。第二,當雙方出現三比三時,勝者雖獲得了第三根帶銅絲博籌,但卻只能以和棋作最后的判定。
行棋規則
據文獻資料記載:晉人許博昌創編了一套六博棋的游戲口訣,使得"三輔兒童皆頌之",由此推斷,六博棋的比賽規則應該較為簡單,而關鍵之處則應該是在運算步數上做文章。
六博棋棋子的運行有九個方面的規則:第一,棋子起步的所在點以"0"計算。第二,棋子在行進時,允許由角跳到角,由角滑到點,由點跳到點,由點滑到點。禁止從角跳到點。中間的四個角允許跳到鄰近點。第三,棋子在行進時,前面無子,則順利通過。第四,棋子在行進時,最后一步遇到自己的棋子,可同時放在一個點上。第五,棋子在行進時,最后一步遇到對方的棋子,則立即將對方的棋子放到己方任何一個圓點內,自己的棋子就停在那個點上。第六, 棋子在行進時,途中遇到對方或己方的棋子,則不能通過,計數時,包括那個點, 往回退到自己滿意的點上。第七,棋子在行進時,不允許前后左右反復走動, 只能在前方有棋子阻擋時,才有資格通過或是停留在所曾經過的點上。第八,棋子在行進時,不允許由角跳到點。筆者認為,這兩個點的設計,是六博棋盤最為精妙之處,它的局限將使棋局復雜化,在運行中增加難度。第九,被對方打入到原點中的棋子,只有在自己兩角內的棋子全部走動以后才能一個一個回到己方角內下次重新啟動。也可在猜數逢“1”時回到己方的角內待命。
行棋技巧
一盤棋的對局,由開局、中局、殘局、直至結束,雖以棋子到達中心內為目的,但對局中打擊對方的棋子,延緩對方的進軍速度卻是一項重要的過程。這就涉及到對步數的計算。棋子從角上以 "0"起步,經右邊最快得"6"步進入到中心內, 而中間所經過的五個點, 均為單行線,如果有棋子停留, 則后面的棋子將不能直接通過。棋盤中的橫線左點是重要的停留點,它既不影響別的棋子前進,相反,在劃拳猜數是"3"、"4"、"6"、"7"時,都可以從正面一次進入到中心內。棋盤中橫線的兩個點,是迂回點,在步數上可加1。棋盤中豎線的兩個點,是交通要道,棋子在此停留,既阻塞自己的通道,又易受到對方的打擊。中間方角的四個點,是停留點,雖離中心處只一步,但極易受到對方的打擊。棋子從角上起步,當劃拳猜數是"4"時,就將此棋停在橫線左邊的最佳點上。棋子從角上起步,當劃拳猜數是"6、7、9、10"時,如果途中點上沒有棋子阻擋,就可直接進入到中心內。棋子在行進時最好不要重疊,應留有猜拳行棋數的另一路變化。在劃拳猜數時,一定要根據自己棋子所在位置的需要出指唱數。
博籌計數
博籌應是比賽時用于計數的酬碼。有資料記載:箸是種長形的竹品,相當于今天打麻將所用的骰子。還有專家認為是雙方走棋時所用的撥桿。
查閱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西漢精制六博具盒圖片: 棋盤與云夢出土的完全一樣,盒內兩邊各放有比六博棋子窄一半還小的長方塊十塊,另有博籌42根,又查閱河南靈寶出土的東漢綠釉陶六博俑圖片并記載:下為坐榻,榻上置長方形盤,一側放六根長條形箸,另一側放博局,博局兩邊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有二枚圓形的魚。
由此可見在西漢年間用六博棋對局賭彩,在達官顯貴之中,六根博籌已不夠計數了。由此推斷,雙方各十條長方塊用于計大數,而博籌只能計小數。從東漢六博俑的長條形箸分析,因六根形箸幾乎占了一半的桌面,它既不能投撒來確定走棋時棋子的運行的步數,更不能在行棋時作撥桿之用。
有時候,我們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古人鉤起我們好奇的就是那間或從泥土中出來的東西,讓我們想古人是怎樣生活的,而當一套幾千年前的完整的棋具完好無損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完全不知道它的玩法的時候,那種感受是很遺憾的。六博,就是這樣一種讓國人遺憾的游戲,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完整的六博棋具就有這樣魅力,讓人輾轉反側,想破解它的玩法,想和秦皇漢武對博一局。
六博棋是中國象棋前身
六博即簙,是現代中國象棋的前身。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博戲最盛的時代,從天子到老百姓,都喜愛這種娛樂。考古發現的實物,全部出土于秦漢墓中,文獻記載,秦始皇、漢武帝等偉大君王都喜歡六博,尤其是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曾因玩六博一時沖動,把吳王劉濞的兒子用棋盤給打死了,為后來他當皇帝后最嚴重政治危機“七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秦漢時期的完整的六博棋具各地均有出土,而最能體現六博興盛的要屬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那幅六博棋具了,我們在看馬王堆的展覽的時候,就會看到這套東西。要想破解它的玩法,先讓我們仔細了解一下這套棋具,先從實物上找線索。
一套六博棋具最核心的有四個部分,通俗一點就是棋盤、棋子、箸或煢,其他的比如棋盒、削刀等都是輔助工具。
先看棋盤和棋子,怎么看也和中國象棋的棋盤有點不搭調,“楚河、漢界”在哪里?現代中國象棋的“車(兩子)、馬(兩子)、相(兩子)、士(兩子)、帥(一子)、炮(兩子)、兵(五子)呢?該往什么地方擺呢,而現代中國象棋,一方有十六子,而漢代呢,一方只有六子,炮很顯然是漢以后加進去的,如果只要六子,那么“士”比較奢侈,那么就剩下車、馬、相、士、兵五類了,六個棋子,有一個可重復,估計那就是兵了,有兩個兵很正常。是不是車、馬、相、帥、兵就和六博的棋子一一對應呢?
出土的棋盤用一塊方形或長方形的木板制成,一般長30-45厘米。棋盤上面有“┍”“┑”“┰”等曲道。馬王堆漢墓棋盤上有十二個曲道,是專供行棋用的。
出土的棋子,一般為12顆,大小在2-5厘米之間,用黑白或者大小來區分敵我,如果棋子大小相同,則分為兩組,6白6黑。或者每組6顆1大5小,且大棋的顏色與小棋的顏色也不同。據記載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五類棋子,是不是這五類棋
子就對應著“帥、車、相、馬、兵(二枚)”呢?
玩時需置骰子
煢,相當于后世的骰子,擲子則回轉,考古發現最早的煢是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園內出土的石制14煢。漢代的煢皆為18面體,其中16面上刻著數字,另在相對的兩面刻“驕”和“妻畏”二字。驕指驕棋,亦為梟棋。“妻畏”為驕的反義詞,意不利棋步。馬王堆3號西漢墓、江陵鳳凰山10號西漢墓及臨淄西漢齊王墓都出土了博煢。其胎質有木胎漆煢、空心錯銀鏤孔銅煢和石制煢。
六博棋玩法
煢的作用是什么?棋子如何布置?如何行走?決定勝利的條件是什么?解決了這幾個問題,那么六博的玩法就破解了。
煢的作用就是用來行棋的,有的六博沒有煢,但有箸,使用方法就是“投箸行棋”,一套博具中有六根箸,投煢的博,與六博不同之處是沒有箸,有煢;秦漢時期,和六博相似并流行的還有一種叫“塞戲”的游戲,當時又稱“格五”,它的棋盤和棋子和六博相同,不同的是沒有箸也沒有煢,我們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可以看到玩塞戲的情形。從湖北云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從情形看,雖然不用箸和煢,但行棋也不是自由的,要靠“劃拳”來決定。這就可以看出,有的用箸,有的用煢,有的用“劃拳”來解決行棋先后。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六根箸、十幾個面的煢和用手勢來決定行棋是有關聯的,他們可能有先后關系,也可能同時存在,就看下棋人的喜好。
六根箸決定六個棋該走哪一個,兩個人輪流擲箸,后來為了增加娛樂性,變成了煢,增加了天意的成份,有了“驕”和“妻畏”。驕指驕棋,亦為梟棋;“妻畏”為驕的反義詞,意不利棋步。投到了“驕”,可以再有一次機會,投到了“妻畏”,一步也不走,行棋權轉移。再后來,嫌麻煩的就直接“劃拳”決定了。
行哪一個棋,要由天定,但哪個棋怎么走,有多種選擇,這就要看棋者的智慧了,后來,象棋演變到把“天意”的成份都去掉,全靠智慧了,不過加點運氣的成份還是比較科學的,因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由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天”定一部分,“人”定一部分,在偶然中取得必然的勝利,好像更能顯示英雄本色吧。
既然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無法得知六博如何走,那么從現代中國象棋和早期象棋的棋盤和棋子演變是否可以推測六博的棋子布局和走法呢,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三國時期,象棋有些變化,但變化不大。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 · 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有點變化,到了宋代基本定型,和現代的中國像棋布局和玩法是一致的,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
那么考究北周的變化,就可以推算出六博的規則來。北周象戲,正是吸收六博、早期塞戲的特點,周武帝對塞戲進行了改造,增加了棋子數量。北周的象棋走法與布局可從唐傳奇中找到影子。根據唐牛僧孺(779-847)撰寫的傳奇小說“玄怪錄”里的一則故事,大意是:汝南人岑順家貧,住在外族呂氏山宅中,夜間夢見天那軍和金象軍交戰,有軍師進曰: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擊四方,輜車直入無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于是鼓之,兩軍俱有一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橫行一尺。又鼓之,車進。如是,鼓漸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亂交。順臾之間,天那軍大敗奔潰,殺傷涂地,王單馬南馳,數百人投西南隅,僅而免焉。醒后,面色憔悴。后來家人從床下挖出一座古墓,內有甲胄數百,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時間是寶應元年(762年)后人稱寶應象戲。這段傳奇中就顯示了當時象棋的游戲規則:“天馬斜飛”就是后來的“馬走日字”,“上將橫行擊四方”就是后來的“象飛田字”,“輜車直入無回翔”就是后來“車走直線”,“六甲次第不乖行”,就是“兵走一步不回頭”,基本上和現代中國相棋的走法相同。棋子有五種:“天馬、上將、輜車、六甲、老帥”,這和漢代的六博的五種棋子相對。所以可以看出,北周的改革,只是增加了棋子數,而棋子種類沒變,規則和現代中國象棋相同。
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騰蛟鎮南面有一名“薛岙”村子,村里有一塊古棋盤石,長寬各51厘米高11厘米,四邊刻著云頭紋。相傳是宋朝薛昌榮(1076-1131)所有,經研究應是寶應象戲。
結合唐傳奇中傳說,和薛岙棋盤石的格路,研究各位棋史專家的多種說法,參考國際象棋和日本將棋的陣法,草擬薛岙象棋(寶應象棋)的復原圖。早期象棋作為戰爭模擬應
有它的規律:大將橫刀立馬(天馬斜飛度三止即到上將邊)于陣前,步卒嚴陣以待,王居陣后,左有軍師指揮,右有天馬護駕,(王單馬南馳)兩邊輜車直沖,擾亂敵方陣角,這不正是古代戰場的陣形嗎?(陣形見表1)
那么根據北周的棋盤和擺法,六博棋的排法和走法就大概輪廓出來了。
六博棋五類六子,一“王”,兩“卒”、一“馬”、一“車”、一“相”,漢時稱“梟、盧、雉、犢、塞(二枚)”,“王”對應“梟”,“塞”對應“兵”,其他對應關系有待考證。
我們就不用“梟、盧、雉、犢、塞(二枚)”稱呼了,以后簡稱六博“王、卒、馬、車、相”。
棋子確定了,那么它們雜棋盤上如何排列呢?
根據北周的布局推測,漢六博布局方式是:
卒、相、卒
馬、王、車
棋盤的實質見表2
走棋規則是:
王在中間,在宮中走,如現代中國象棋,馬走日,相飛田,卒子過河不回頭,車走一條線。
而投箸、玩煢和劃拳,都是決定誰行哪個棋,來點偶然因素,棋盤很大,棋子不多,就如同現代中國象棋的殘局,還帶點偶然的運氣成份,現在迷底揭開了,大家完全可以復制一幅六博棋,和朋友們一起玩一玩,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玩得如癡如醉,我們也可以像他們那樣陶醉一下。秦皇漢武,我們可以一起玩六博了,如果你不告訴我怎么玩,那就按我們的規矩來了啊。
本文標題:六博棋怎么玩 六博棋游戲玩法揭秘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