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秦宓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思維敏捷,善于辯論。秦宓早年是劉璋的手下,后來被劉備麾入賬下。史書上對于秦宓的記載并不是很多,不過其中有一件事讓他差點丟了性命。關羽死后,劉備下決心伐吳,此時秦宓力勸劉備不要意氣用事,結果劉備大怒要殺秦宓,最后還是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才饒了秦宓一命,只是將他下獄。這次介紹的成語“面不改色”,就和秦宓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發生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秦宓、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

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學士秦宓奏曰:“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長與朕,猶一體也。大義尚在,豈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宓面不改色,回顧先主而笑曰:“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眾官皆為秦宓告免。先主曰:“暫且囚下,待朕報仇回時發落。”

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紹

孔明聞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竊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先主看畢,擲表于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遇害后,劉備決定親自掛帥征討孫權。學士秦宓上奏勸阻,劉備勃然大怒,下令將秦宓處死。諸葛亮得知此事后,再度上奏勸阻劉備。但劉備將諸葛亮的奏章扔在地上,表示自己的心意已決,不再接受大臣的勸諫。同時,劉備又下令將秦宓關押,等戰事勝利后再做發落。此后,劉備親征東吳,但遭到陸遜的頑強抵抗,最終兵敗夷陵,蜀漢帝國也因此元氣大傷。

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秦宓提到劉備要處死自己時的反應,叫做“面不改色”,意為臉上神色不變。形容遇到突發事件時神態自若,從容鎮靜。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晏子春秋》中的“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

小說中提到的學士秦宓勸阻劉備征討東吳的情節,是符合歷史原貌的。據《三國志?秦宓傳》載:“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直到劉備病逝后,秦宓才重新被諸葛亮錄用。

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紹

劉備征討東吳的決定,在蜀漢朝臣中還是引起了一番爭議的。《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載,作為元老系的代表趙云,就曾公開對劉備的決定表示異議。趙云表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不過,劉備不但拒絕聽取趙云的意見,還不讓其一起參與戰事,僅僅讓其鎮守江州作為后應。比起早年就跟隨劉備的趙云,秦宓的命運就要悲慘的多。若非劉備病逝,秦宓恐怕用不出頭之日。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90
本文標題:面不改色什么意思?面不改色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