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緒是三國時期,曹魏的一名將領。很多人好奇諸葛緒和諸葛亮之間的關系,認為他和諸葛亮是同輩或者后輩,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歷史上對于諸葛緒的記載并不是很多,只知道他曾參與滅蜀之戰,其間也曾被鐘會誣陷,只是他沒和鄧艾一樣最后被冤殺。諸葛緒在晉朝封了樂安亭侯,任太常、衛尉。這次同大家講解的成語“左沖右突”,就和諸葛緒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發生在伐蜀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董厥、姜維、鐘會和諸葛緒。原文如下:
卻說輔國大將軍董厥,聞魏兵十余路入境,乃引二萬兵守住劍閣;當日望塵頭大起,疑是魏兵,急引軍把住關口。董厥自臨軍前視之,乃姜維、廖化、張翼也。厥大喜,接入關上,禮畢,哭訴后主黃皓之事。維曰:“公勿憂慮。若有維在,必不容魏來吞蜀也。且守劍閣,徐圖退敵之計。”厥曰:“此關雖然可守,爭奈成都無人;倘為敵人所襲,大勢瓦解矣。”維曰:“成都山險地峻,非可易取,不必憂也。”正言間,忽報諸葛緒領兵殺至關下,維大怒,急引五千兵殺下關來,直撞入魏陣中,左沖右突,殺得諸葛緒大敗而走,退數十里下寨,魏軍死者無數。
蜀兵搶了許多馬匹器械,維收兵回關。卻說鐘會離劍閣二十里下寨,諸葛緒自來伏罪。會怒曰:“吾令汝守把陰平橋頭,以斷姜維歸路,如何失了!今又不得吾令,擅自進兵,以致此敗!”緒曰:“維詭計多端,詐取雍州;緒恐雍州有失,引兵去救,維乘機走脫;緒因趕至關下,不想又為所敗。”會大怒,叱令斬之。監軍衛瓘曰:“緒雖有罪,乃鄧征西所督之人;不爭將軍殺之,恐傷和氣。”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司馬昭下令鐘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兵三、四十萬余眾入侵益州,發動伐蜀之戰。姜維聞訊后,立即帶著廖化、張翼前往劍閣,與駐扎該地的輔國大將軍董厥商議對策。就在此時,諸葛緒率部進攻劍閣。姜維大怒,親自率部迎擊,將諸葛緒擊敗。諸葛緒的失利令鐘會非常惱怒,下令將其斬首。幸虧眾將求情,諸葛緒這才保住了性命,但卻因此被押往洛陽治罪。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左沖右突”, 意為向左邊沖擊,向右邊突圍,形容突圍時的艱苦奮戰。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伐蜀之戰,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據《晉書文帝紀》載,司馬昭將伐蜀大軍分成三路,西路大軍以征西將軍鄧艾為首,向沓中進軍,目標是牽制駐扎沓中地區的姜維。中路大軍以雍州刺史諸葛緒為首率將領龐會、雍州各郡太守及士兵三萬,自祁山向武街、橋頭一線發動攻擊,目標是切斷姜維所部退路并阻止蜀漢援軍進入沓中地區增援姜維。東路大軍以鎮西將軍鐘會為首,自斜谷、駱谷向漢中挺進。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諸葛緒因攻打劍閣失利而被治罪一事,卻與真實的歷史有著一定的差異。據《三國志鐘會傳》載:“會與緒軍向劍閣,會欲專軍勢,密白緒畏懦不進,檻車徵還,軍悉屬會。”從這段記載來看,諸葛緒之所以被罷職治罪,是因為被鐘會陷害所致,并非如小說所言是在劍閣之戰中敗給了姜維。
說到諸葛緒這個人物,史料中的記載并不多。《三國志鄧艾傳》載:“吳大將軍孫峻等號十萬眾,將渡江,鎮東將軍諸葛誕遣艾據肥陽,艾以與賊勢相遠,非要害之地,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于黎漿拒戰,遂走之。”由此可見,在司馬氏控制朝政時,諸葛緒已經是曹魏的高級將領,并負責淮南一線的戰事。等到伐蜀之戰開始時,諸葛緒又被任命為雍州刺史,成為伐蜀三路大軍中的一路統帥。按照司馬昭的戰前部署,諸葛緒的主要任務是以諸葛緒及鄧艾所部拖住蜀漢主力姜維所部,將其牢牢地牽制在橋頭以西及沓中地區,使其無法支援漢中地區。但由于鐘會的陷害,諸葛緒未能等到蜀漢滅亡就被奪去兵權并押往洛陽治罪。
不過,諸葛緒的結局卻是伐蜀大軍三路統帥中最好的一個。眾多周知,鐘會在戰后因發動叛亂被誅殺,鄧艾則是死于監軍衛瓘之手。而據《三國志鐘會傳》注引《百官名》載:“(諸葛)緒入晉為太常、崇禮衛尉。”很顯然,諸葛緒的冤案得到了平反,他也得以繼續在朝中任職。司馬炎建立西晉帝國之后,他也榮升為太常及衛尉這樣干的高職。這正好應了一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本文標題:左沖右突什么意思?左沖右突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