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手可得什么意思?唾手可得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馬騰是馬超之父,在東漢末年割據涼州一代。傳聞馬騰身長八尺,性格忠厚賢良非常受百姓和手下們的敬仰。涼州刺史死后,馬騰就聯合韓遂等人在涼州一起行事,后來馬騰和韓遂反目,曾多次交戰。211年,馬超起兵抗曹,結果第二年馬騰和他的兩位兄弟全部被曹操所殺,馬超最后也是歸降劉備,希望能替父報仇。這次要為大家講解的成語“唾手可得”就和馬騰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唾手可得什么意思?唾手可得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發生在馬超起兵攻打長安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馬超、韓遂、龐德和鐘繇。原文如下:

(韓遂)乃點手下八部軍馬,一同進發。那八部?乃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也。八將隨著韓遂,合馬超手下龐德、馬岱,共起二十萬大兵,殺奔長安來。長安郡守鐘繇,飛報曹操;一面引軍拒敵,布陣于野。西涼州前部先鋒馬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鐘繇出馬答話。岱使寶刀一口,與繇交戰。不一合,繇大敗奔走。岱提刀趕來。馬超、韓遂引大軍都到,圍住長安。鐘繇上城守護。長安乃西漢建都之處,城郭堅固。壕塹險深,急切攻打不下。一連圍了十日,不能攻破。

龐德進計曰:“長安城中土硬水堿,甚不堪食,更兼無柴。今圍十日,軍民饑荒。不如暫且收軍,只須如此如此,長安唾手可得。”馬超曰:“此計大妙!”即時差“令”字旗傳與各部,盡教退軍,馬超親自斷后。各部軍馬漸漸退去。鐘繇次日登城看時,軍皆退了,只恐有計;令人哨探,果然遠去,方才放心。縱令軍民出城打柴取水,大開城門,放人出入。至第五日,人報馬超兵又到,軍民競奔入城,鐘繇仍復閉城堅守。

唾手可得什么意思?唾手可得典故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馬騰被曹操殺害后,馬超的弟弟的馬岱躲過了曹操的追殺返回西涼,將馬騰遇害的消息告訴了馬超。此后,馬超與韓遂聯系,出兵攻打長安。長安郡守鐘繇堅守不出,戰事陷入僵持。馬超部將龐德獻策,佯裝撤軍,自己秘密率部進入長安。最終,龐德在長安西門斬殺鐘繇的弟弟鐘進,與城外的馬超里應外合,一舉拿下了長安城。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龐德口中的“唾手可得”, 意為向手上吐唾沫,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毫不費力就可以得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后漢書公孫瓚傳》注引《九州春秋》中的“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唾手可得什么意思?唾手可得典故介紹

小說中妙處的馬超與韓遂起兵叛亂,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但原因和過程卻有著巨大的差異。按照小說的描述,馬超起兵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曹操殺害所致,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馬超起兵時馬騰還在許昌擔任衛尉,并沒有被殺。按照《三國志馬超傳》載,馬超起兵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而馬騰則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曹操所殺。小說作者之所以將馬騰被殺的時間提前到馬超起兵之前,目的是為了體現馬超起兵叛亂的正義性,畢竟馬超是小說中的正面人物,豈能為了按照真實的歷史記載為了一己私利而起兵謀反呢?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馬超采納龐德的建議拿下長安,也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小說作者的虛構。按照《三國志鐘繇傳》的記載,盡管此時的鐘繇的確坐鎮長安,并參與了后來的關中之戰。但馬超、韓遂的叛亂,僅限于關中地區,并沒有危及長安。因此,這個情節只是為了突出龐德的謀略和馬超的勇猛而虛構出來的情節。

唾手可得什么意思?唾手可得典故介紹

小說中還提到了跟隨馬超、韓遂一起叛亂的十位將領,他們分別是龐德、馬岱、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這十人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據《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載:“建安十六年,超與關中諸將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韓遂等,凡十部,俱反,其眾十萬,同據河、潼,建列營陳。”而龐德和馬岱原本就是馬超的部將。

此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曹操親征關中,擊敗韓遂和馬超。最終,馬超逃往漢中,后來又投靠了劉備。韓遂則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被殺。龐德和馬岱的結局大家比較熟悉,前者后來在漢中歸順了曹操,最終在樊城之戰中被關羽所殺。馬岱則跟隨馬超投靠了劉備,成為諸葛亮北伐大軍中的一員將領。那么,其余的八人結局又是怎樣的呢?綜合《三國志》相關傳記的記載,這些人的結局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關中之戰中戰死,如李堪、梁興、成宜和龐德;第二類是投降曹操。這類人有三位:侯選、程銀和楊秋;第三類則是下落不明。這類人有兩位:張橫和馬玩。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198
本文標題:唾手可得什么意思?唾手可得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