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勢什么意思?鼎足之勢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194年,曹操出兵攻打陶謙,派陳宮等人駐守東郡。但陳宮卻趁機說服張邈讓他接呂布來當兗州牧,曹操得知后又率軍攻打呂布。在這場戰役中,呂布用騎兵沖散了曹操的青州兵,導致曹軍陣勢大亂,讓呂布占據了上風。在此后兩軍僵持的100多天中,天氣干旱,又有蝗災爆發,呂布只能把部隊轉移到山陽。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鼎足之勢”,就和呂布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吧。

鼎足之勢什么意思?鼎足之勢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一回,發生在兗州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呂布、陳宮、曹操和郭嘉。原文如下:

(曹)操曰:“吾料呂布有勇無謀,不足慮也。”教且安營下寨,再作商議。呂布知曹操回兵,已過滕縣,召副將薛蘭、李封曰:“吾欲用汝二人久矣。汝可引軍一萬,堅守兗州。吾親自率兵,前去破曹。”二人應諾。陳宮急入見曰:“將軍棄兗州,欲何往乎?”布曰:“吾欲屯兵濮陽,以成鼎足之勢。”宮曰:“差矣。薛蘭必守兗州不住。——此去正南一百八十里,泰山路險,可伏精兵萬人在彼。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布曰:“吾屯濮陽,別有良謀,汝豈知之!”遂不用陳宮之言,而用薛蘭守兗州而行。

鼎足之勢什么意思?鼎足之勢典故介紹

曹操兵行至泰山險路,郭嘉曰:“且不可進,恐此處有伏兵。”曹操笑曰:“呂布無謀之輩,故教薛蘭守兗州,自往濮陽,安得此處有埋伏耶?教曹仁領一軍圍兗州,吾進兵濮陽,速攻呂布。”陳宮聞曹兵至近,乃獻計曰:“今曹兵遠來疲困,利在速戰,不可養成氣力。”布曰:“吾匹馬縱橫天下,何愁曹操!待其下寨,吾自擒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呂布、陳宮趁曹操東征徐州之際突襲兗州,占據了兗州大部地區,曹操手中僅剩下甄城、東阿和范縣三地。曹操聞訊后,立即率部回援。呂布隨即派遣副將薛蘭和李封堅守兗州,自己打算屯兵濮陽迎擊曹操。陳宮則提出可在兗州正南一百八十里處的他泰山地區設伏,將曹操殲滅。不過,陳宮的這個建議被呂布拒絕。而當曹操率軍行至泰山地區時,郭嘉又提醒曹操,擔心呂布在此地設伏。曹操認為呂布調遣薛蘭等人鎮守兗州,自己前往濮陽,正好說明呂布在此地沒有設伏。之后,曹操下令曹仁帶領圍攻兗州,自己進兵濮陽,與呂布決戰。

鼎足之勢什么意思?鼎足之勢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呂布口中的“鼎足之勢”,意為三方面并立的局面。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小說中提到的呂布與曹操之間爆發的兗州之戰,在歷史上確有其事。據《三國志·武帝紀》載:“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范、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三國志·荀彧傳》亦稱:“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郡縣皆應,唯鄄城、東阿、范為太祖守。”

鼎足之勢什么意思?鼎足之勢典故介紹

此時,曹操的局面非常兇險,兗州大本營只剩下甄城、范縣和東阿三地,大軍主力從徐州戰場回援兗州,要經過地勢險峻的東平和亢父地區。一旦呂布在此設伏,后果將不堪設想。不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陳宮并沒有如小說所言向呂布提出設伏的建議。據《三國志·程昱傳》載:“(程)昱又遣別騎絕倉亭津,陳宮至,不得渡。”這也就意味著當時陳宮并沒有和呂布在一起,而是率軍進至倉亭津地區。

呂布主力駐扎濮陽,不但使得曹軍主力得以順利進入兗州戰場,同時也讓曹操看出了呂布軍事才能的真實水平。《三國志·武帝紀》載,得知呂布屯兵濮陽后,曹操說了這樣一番話:“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這番話也預示了兗州之戰的結局。最終,經過一年的鏖戰,曹操將呂布擊敗,重新占據了兗州。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201
本文標題:鼎足之勢什么意思?鼎足之勢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