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孔子我們都知道的,中國的孔圣人,現在中國人的一些價值觀就是受孔子影響的,那么有的人要問了,既然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為什么會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樣的話來呢?這個孔子是不是對女人有什么偏見呢?為什么會出現孔子說出這樣的話?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跟隨小編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歷來被認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經典話語,成了實實在在的“歧視女性的把柄”。事實上果真如此嗎?我們理解一句話,絕對不能斷章取義,必須把這句話前后相關的內容都考慮進來進行理解,而且還要考慮說這句話時的具體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對普通人說話都應該這樣理解,更何況是對孔子這樣影響巨大的人物。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周朝開始走向式微,出現禮樂崩壞的時代,一些諸侯、卿、大夫紛紛做出不合國禮的事情來。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說這句話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孔子是在衛國之行后發現自己不僅被衛國君主欺騙了,還被衛國君主身邊的小人(包括近侍和后宮)仗勢愚弄。孔子于是指責衛國君主聽信身邊小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離開衛國之后,就發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發出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句感慨,大概意思是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和相處的,你親近他們,他們就會仗勢欺人,做出出格的舉動;你疏遠他們,他們又會對你心生怨恨。孔子這里所說的“女子與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諸侯、卿、大夫身邊的“幸人”,即被寵幸的“身邊人”,包括近侍和后宮寵幸的女人。
孔子的這句感嘆其實也是對一些諸侯、卿、大夫的警告,因為孔子看到了“女子”與“小人”一旦興風作浪所產生的負能量和破壞力的可怕的,往往成為禍國亂政的罪惡源頭。而后來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了孔子的眼光是犀利和深邃的:翻看二十四史,有多少禍國亂政的事情不正是這些君主身邊的枕邊人或宦官一手制造的嗎?!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桓帝、靈帝時,正是宦官當政。諸葛亮說的小人,明顯就是指宦官。東漢末年亡國之禍多起于宦官之害,遂使董卓、曹操等大權在握的權臣興風作浪,最終傾覆了漢家王朝的江山。
中國近代史上幾近讓中國跌入亡國滅種的災禍,首屈一指的罪人則當屬慈禧太后,她“攘外必先安內”,喊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她媚洋賣國的嘴臉幾乎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泱泱中華美好江山在她手里被蹂躪得滿目瘡痍。中國近代從1840年至1949年,這100多年的屈辱歷史,追根究底,絕大部分的罪惡根源都是慈禧太后一手炮制的。
所以,我們不但不能指責孔子對女性有偏見或歧視女性,還應該感謝孔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國之君的“肘腋之患”:要防范身邊的“女子”與“小人”,要加強對他們的教養和約束,防止他們弄權、亂政、禍國!孔子的這句警示之語,到今天仍有重要借鑒意義:當領導的要堅決防范和杜絕“裙帶關系”帶來的禍患!
本文標題:孔子為何對女人有偏見?為何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樣的話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