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后,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起兵討伐東吳,雖然孫權派出使者求和,但劉備并沒有答應。此后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抵抗劉備的進攻,222年劉備派黃權督江北水軍,自己親自率領陸軍,結果在夷陵一戰中蜀軍慘敗給了吳軍,劉備只能退至永安。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長驅大進”,就和夷陵之戰有關,這場戰役也直接導致蜀國元氣大傷,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發生在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黃權和曹丕。原文如下:
卻說先主于猇亭盡驅水軍,順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吳境。黃權諫曰:“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臣愿為前驅。陛下宜在后陣,庶萬無一失。”先主曰:“吳賊膽落,朕長驅大進,有何礙乎?”眾官苦諫,先主不從。遂分兵兩路:命黃權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諸軍,夾江分立營寨,以圖進取。細作探知,連夜報知魏主,言蜀兵伐吳,樹柵連營,縱橫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黃權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余里,不知何意。
魏主聞之,仰面笑曰:“劉備將敗矣!”群臣請問其故。魏主曰:“劉玄德不曉兵法;豈有連營七百里,而可以拒敵者乎?包原隰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敗于東吳陸遜之手,旬日之內,消息必至矣。”群臣猶未信,皆請撥兵備之。魏主曰:“陸遜若勝,必盡舉吳兵去取西川;吳兵遠去,國中空虛,朕虛托以兵助戰,令三路一齊進兵,東吳唾手可取也。”眾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軍出濡須,曹休督一軍出洞口,曹真督一軍出南郡。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為了給關羽復仇,劉備親率七十萬大軍東征孫權。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劉備大軍進展順利,很快便挺進至夷陵一線。此時,黃權提出由自己率領的水軍作為前部,劉備坐鎮后方,這樣可以保障劉備的安全。不過,黃權的這一建議卻遭劉備拒絕。劉備下令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黃權統帥,負責江北地區。自己則率主力駐扎南岸,聯營七百里。當曹丕得知劉備這一部署時,斷言劉備必將戰敗,并下令曹魏大軍做好入侵東吳的準備。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口中的“長驅大進”, 意為軍隊迅速向遠方進軍。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劉備對于黃權的安排,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黃權傳》載,在夷陵之戰開打之后,黃權向劉備提出:“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后鎮。”不過,這個比較穩妥的方案卻遭到劉備的拒絕,劉備決定讓黃權都督江北的軍隊防備曹魏的偷襲,自己親率主力駐扎南岸。這一決定的最終結果不但令劉備兵敗夷陵險些喪命,而且令黃權的退路被截斷,無法撤回益州,只得投降曹魏。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劉備連營七百里,也是歷史的真實。《三國志陸遜傳傳》載:“(劉)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這一部署也成了劉備后來慘敗夷陵的關鍵原因。等劉備連營七百里的消息傳到曹魏后,就連一向不懂軍事的魏文帝曹丕都覺得不可思議。《三國志文帝紀》載,曹丕對群臣表示:“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意思是說劉備不懂軍事,連營七百里。在雜草叢生、地勢平坦、潮濕低洼、艱險阻塞等處安營的軍隊,一定會被敵人打敗,這是兵家大忌。
既然曹丕都能看出連營七百里是敗招,征戰多年的劉備為何卻沒有發現自己這一部署的巨大隱患呢?這與劉備的錯誤判斷有關。在劉備看來,連營七百里的好處在于各營寨可以依險立寨,易守難攻,萬無一失。從這個角度來看,劉備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不過,劉備的致命失誤在于他千算萬算,就是沒有將當時面臨的特殊氣候算進去。時值天氣酷熱的六月份,陸遜恰巧利用了這一特殊的氣候特點,及時采用火攻,一舉擊敗劉備,取得了夷陵之戰的最后勝利。
本文標題:長驅大進什么意思?長驅大進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