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死后,劉備決心伐吳。趙云上諫勸說劉備,曹魏才是國賊,如果此時和東吳發生沖突,不僅會消耗蜀國國力,還有可能使得蜀國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但劉備不聽,依然要起兵東征,此后在夷陵之戰上劉備慘敗,蜀國也開始走向下坡路。趙云并沒有直接參加這次戰役,等他趕到永安后,吳軍已經退兵。下面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敗軍之將”就和趙云有關,一起來看看當時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發生在街亭之戰失利后,相關人物分別為趙云、鄧芝、諸葛亮。原文如下:
孔明回到漢中,計點軍士,只少趙云、鄧芝,心中甚憂;乃令關興、張苞,各引一軍接應。二人正欲起身,忽報趙云、鄧芝到來,并不曾折一人一騎;輜重等器,亦無遺失。孔明大喜,親引諸將出迎。趙云慌忙下馬伏地曰:“敗軍之將,何勞丞相遠接?”孔明急扶起,執手而言曰:“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各處兵將敗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何也?”鄧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龍獨自斷后,斬將立功,敵人驚怕,因此軍資什物,不曾遺棄。”
孔明曰:“真將軍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贈趙云,又取絹一萬匹賞云部卒。云辭曰:“三軍無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賞,乃丞相賞罰不明也。且請寄庫,候今冬賜與諸軍未遲。”孔明嘆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琬回成都,入見后主,進上孔明表章……后主覽畢曰:“勝負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侍中費祎奏曰:“臣聞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丞相敗績,自行貶降,正其宜也。”后主從之,乃詔貶孔明為右將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街亭之戰失利后,北伐大軍撤回漢中。諸葛亮得知趙云所部尚未撤回,非常擔心,打算拍關興、張苞二人前去接應。就在此時,趙云與鄧芝回到了漢中。經過清點后,不但沒有損失一人一騎,就連糧草輜重也沒有任何的遺失。諸葛亮佩服不已,賜予趙云金五十斤以贈趙云、絹一萬匹,但被趙云婉拒。此后,諸葛亮上書后主劉禪,自貶為右將軍。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趙云口中的“敗軍之將”,意為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小說中描述的這個故事情節,大背景與歷史的真實非常接近。據《三國志·趙云傳》載:“亮令云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該傳注引《云別傳》則稱:“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云有軍資余絹,亮使分賜將士,云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從這段記載可以發現,在街亭之戰失利后,北伐大軍全線后撤。作為偏師的趙云能夠做到“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是難能可貴的,體現出趙云突出的戰場應變能力。在此役中,能做到這一點的僅有兩人,一個是王平,一個就是趙云。
不過,盡管諸葛亮對趙云的突出表現贊嘆不已,但對待趙云的處理卻遠不如王平。據《三國志·王平傳》載,街亭之戰后,“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顯然王平在戰后被諸葛亮加官進爵。而趙云又是什么結果呢?《三國志·趙云傳》載:“貶為鎮軍將軍。”同樣是有功之臣,諸葛亮為何厚此薄彼,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本文標題:敗軍之將什么意思?敗軍之將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