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杰出軍事家,此人文武雙全,深諳兵法,最后能夠順利滅蜀鄧艾功不可沒。鄧艾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手中,未嘗過一次敗績,滅蜀之戰鄧艾偷渡陰平,成為了史上入川作戰最杰出的一次案例。可惜最后鄧艾遭到鐘會等人的污蔑,司馬昭疑心重,曹魏內部原本就因為司馬氏搞得人心惶惶,司馬昭便信以為真下令將鄧艾緝拿。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矜能負才”,就和鄧艾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晉書·唐彬傳》,時間是在曹魏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主人公名叫唐彬。原文如下:
初,鄧艾之誅也,文帝以艾久在隴右,素得士心,一旦夷滅,恐邊情搔動,使彬密察之。彬還,白帝曰:“鄧艾忌克詭狹,矜能負才,順從者謂為見事,直言者謂之觸迕。雖長史司馬,參佐牙門,答對失指,輒見罵辱。處身無禮,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數勞眾力。隴右甚患苦之,喜聞其禍,不肯為用。今諸軍已至,足以鎮壓內外,愿無以為慮。”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初,鄧艾被誅之時,司馬昭因為鄧艾長期駐扎隴右地區,平素很得人心,擔心他一旦被殺會引起西北地區局勢動蕩,于是派唐彬去暗中察訪。唐彬回來后對司馬昭表示:“鄧艾生性妒忌苛刻,詭詐狹隘,自以為才華橫溢,能力超群。凡是順從的人,鄧艾便認為此人會辦事;凡是直言相對的人,鄧艾就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冒犯。即使是長史司馬、參佐牙門這樣的官吏,只要應對不合鄧艾的心意,便會遭到鄧艾的辱罵。鄧艾做人不講究儀禮,失去了人心。他還喜歡施行雜事工役,屢次勞師動眾。隴右地區的百姓都非常憂慮和辛苦,聽說他遇到了禍事都非常高興,不肯再為他賣命。如今各軍已到,足以鎮壓內外,希望你不要為此事擔心。”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唐彬口中的“矜能負才”,意為自以為才華橫溢,能力超群。這也是由唐彬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鄧艾久居西北地區,多年來一直與蜀漢大軍對抗,屢立戰功。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時,鐘會大軍在劍閣遇阻,又是鄧艾率領數千人馬兵出陰平小道,突入漢中,一舉攻入蜀漢腹地,迫使后主劉禪投降,蜀國也因此滅亡,鄧艾可謂居功至偉。
不過,就在蜀漢滅亡僅僅數月后,鄧艾便死于非命,直到十年后才被平凡昭雪。究其緣由,鄧艾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唐彬對司馬昭所說的那樣,鄧艾矜能負才,引起手下將士及百姓的不滿和憤怒。因此,鄧艾被陷害之時,無論是部下還是同僚,無一人為鄧艾求情或說明真相。鄧艾打仗是把好手,但為人處世的能力可真不怎么樣。
本文標題:矜能負才什么意思?矜能負才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