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是東漢末年,東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孫策早年為袁術手下,后來得到袁術許可,先后東渡長江,依次擊敗樊能、劉繇、王朗和嚴白虎。197年袁術稱帝,孫策和袁術正式決裂,孫策則聯合曹操還有劉備將袁術一舉擊潰。不過孫策卻在一次狩獵中被刺客襲擊,導致英年早逝。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大逆不道”,就和孫策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究竟是怎樣的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七回,發生在袁術稱帝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袁術、孫策、張昭和曹操。原文如下:
卻說袁術敗回淮南,遣人往江東問孫策借兵報仇。策怒曰:“汝賴吾玉璽,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問罪,豈肯反助叛賊乎!”遂作書以絕之。使者赍書回見袁術。術看畢,怒曰:“黃口孺子,何敢乃爾!吾先伐之!”長史楊大將力諫方止。卻說孫策自發書后,防袁術兵來,點軍守住江口。忽曹操使至,拜策為會稽太守,令起兵征討袁術。
策乃商議。便欲起兵。長史張昭曰:“術雖新敗,兵多糧足,未可輕敵。不如遺書曹操,勸他南征,吾為后應:兩軍相援,術軍必敗。萬一有失,亦望操救援。”策從其言,遣使以此意達曹操。卻說曹操至許都,思幕典韋,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滿為中郎,收養在府。忽報孫策遣使致書,操覽書畢;又有人報袁術乏糧,劫掠陳留。欲乘虛攻之,遂興兵南征。令曹仁守許都,其余皆從征:馬步兵十七萬,糧食輜重千余車。一面先發人會合孫策與劉備、呂布。兵至豫州界上,玄德早引兵來迎,操命請入營。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術公開在淮南稱帝,隨即又派兵進攻徐州。在劉備等人的配合下,呂布終于將袁術趕出了徐州。此后,袁術又向孫策借兵,遭到孫策的嚴詞拒絕。在謀士張昭的建議下,孫策一面親自率部征討袁術,一面遣使邀請曹操出兵一起殲滅袁術。曹操率領十七萬大軍與劉備、孫策等人會合,最終將袁術擊潰。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孫策口中的“大逆不道”,意為不合某種觀念和道德標準的行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戰國策·楚策一》中的“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
小說中提到的袁術遭到曹操、呂布的攻擊而慘敗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武帝紀》載:“袁術欲稱帝于淮南,使人告呂布。布收其使,上其書。術怒,攻布,為布所破。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豊、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術走渡淮。公還許。”不過,小說中所言的孫策也派兵攻擊袁術卻并非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載:“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不過,除了書面譴責之外,孫策并沒有像呂布和曹操一樣出兵討伐。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劉備參與征討袁術之戰,則是小說家的虛構,并非歷史的真實。此時的劉備寄寓徐州,被呂布安置在小沛一帶,但卻并非跟隨呂布一起參戰。那么,這時候的劉備又在干什么呢?《三國志·先主傳》中有一段記載值得關注:“先主還小沛,復合兵得萬余人。”與之前失去徐州時的“備軍在廣陵,饑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相比,顯然劉備的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擴充。而小沛與呂布本人駐扎的徐州州治下邳很近,想在呂布的眼皮子底下招兵買馬顯然是不可能的。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呂布占據徐州期間,只有此次為征討袁術而離開徐州。呂布及其手下的注意力都在袁術身上,忽略了對劉備的防備,劉備才得以乘虛而入,大肆招兵買馬,目的是為了擴充軍力,從呂布手里奪回徐州。不過,劉備的圖謀很快被呂布察覺。《三國志·先主傳》載,呂布得到這一消息后,“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在呂布強大的軍力面前,劉備的這一萬多兵力不是對手,結果被呂布擊潰,被迫離開徐州去投奔曹操。
周瑜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從劉備的這一次表現來看,周瑜的話可謂一語中的,一針見血。后世有不少人稱劉備為“梟雄”,單單從他在徐州寄寓期間的表現來看,可謂一語中的。
本文標題:大逆不道什么意思?大逆不道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