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喊捉賊”這個成語大家都應該十分熟悉了,意思是賊為了混肴視聽,把別人指做是賊,好轉移目標為自己開脫。別說,要是遇到演技比較好的人,還真有可能讓他成功制造混亂,趁機逃脫。要說演技曹操也是具有“影帝”潛質,“賊喊捉賊”這個成語的典故,就和曹操還有袁紹有關,說起來這件事還挺有趣的。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背后的典故故事,趕快來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世說新語?假譎》,時間是在桓帝延熹年間,主人公為曹操和袁紹。原文如下: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魏武帝曹操年輕的時候,曾經與袁紹一起喜歡游俠。又一次,他倆去觀看別人家結婚,于是潛入主人的花園之中,在夜間故意叫喊道:“有小偷啊!”主人家的人都跑出屋子察看,曹操便趁機拔刀進入新房,將新娘子劫持。但當曹操與袁紹逃離時,兩人都迷了路,袁紹墜入了荊棘從中,動彈不得。曹操有高聲叫喊道:“小偷就在這兒!”袁紹驚慌急迫間竟從荊棘叢中跳了出來,于是兩人才沒有被抓。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這段記載演化而出的一句成語,叫做“賊喊捉賊”,意為做賊的人喊捉賊。壞人為了自己逃脫,故意制造混亂,轉移目標,把別人說成是壞人。
曹操雖然是宦官的后代,但其宦官爺爺曹騰與朝中諸多大臣的關系都非常不錯。其父曹嵩更是先后擔任過司隸校尉、大鴻臚、大司農、太尉等要職,與名門大族的關系非常密切。故此,年輕時期的曹操并未受到排斥,反而與袁紹這位漢末首屈一指的大族子弟非常要好,因此才有了“賊喊捉賊”這樣一幕惡作劇。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載:“(曹操)少好譎詐,游放無度。”雖然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此時的曹操卻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征,每逢遭遇困難或危險時,他總是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本文提到的“賊喊捉賊”是一例,戲弄叔父也是一例,到頭來自己總能全身而退。反觀袁紹就沒有這方面的頭腦,金瓜年長,但卻被曹操耍得團團轉。這或許也為他日后敗給曹操埋下了伏筆吧。因為論耍心眼、動腦筋,袁紹從年輕時候開始就不是曹操的對手。
本文標題:賊喊捉賊什么意思?賊喊捉賊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