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破釜沉舟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在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當中,這個詞我們學過不止一次了。意思是指把鍋碗砸碎,渡船鑿沉,不給自己留退路,必須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一定要干到底。在我國的《孫子兵法》當中提到的“破釜沉舟”有著誓死決戰的意思在里面。那么在破釜沉舟指的是歷史上的哪一次戰役呢?
秦末,巨鹿之戰,秦將章邯率領大軍進攻趙國,把趙王圍困在巨鹿。趙王派人向楚懷王求救,于是楚國就派宋義作主將,項羽作副將率兩萬兵馬前去救援。
宋義的打法是先等秦軍與趙軍斗得兩敗俱傷后再出擊,保存自己的實力。但項羽卻想直接殺過去。部隊在漳水以南駐扎,僵持了許久,項羽非常不滿宋義,一拍腦就把宋義給殺了。由于軍隊的將領都是項羽他叔父項梁的舊部,所以項羽殺了宋義后也能完全控制住軍隊。
于是項羽命令士兵們把渡船統統鑿穿,沉下水底;又把行軍煮飯的鍋也都打得粉碎,每人帶著三天的干糧。在這樣的情況下,退路沒有了,糧食也不多了,不戰勝敵人,就只有死路一條。楚軍的將士們激昂振奮,互相勉勵,人人都抱著進則生、退則死的決心,拼命向前。
最后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經過九次激烈戰斗終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解了巨鹿之圍。
按照兵法來講,這明顯有什么地方不對。
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得吃是保障軍隊戰斗力的第一要素。而項羽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自斷糧草。這明顯不合理,為什么還能成功?
巨鹿之戰秦軍與楚軍實力對比
秦軍主力有兩路大軍,一路是章邯率領的酈山刑徒,由南一路向北打上去。另一路是王離率領的守邊關的士卒,從北向南合圍巨鹿城。
王離軍是十多萬人。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河南。”同書《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后,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余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
就是說,蒙恬率了30萬軍隊去打匈奴,收復河套以南的地。但這30萬中有10萬是正規軍,有20是守衛邊疆的人。后來蒙恬死了,天下也大亂了,這些守衛邊疆的人也就跑了。那么,到王離手中的兵就只有10萬了。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也有記載,項羽打敗章邯后,陳馀寫信給章邯說:“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就是說巨鹿之戰死了10多萬人。而《史記》中也有寫“章邯令王離、涉閑圍巨鹿”,章邯命令王離、涉閑圍住巨鹿,可以看到章邯與王離是上下級關系,所以王離全軍覆沒,這鍋得章邯來背。這也說明了王離所率軍隊有10萬多人。
章邯軍是20多萬。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十一月,“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于新安。”這是章邯投降項羽后的事情,這說明當時章邯的軍隊有20多萬。
項羽軍5萬
據《前漢紀前漢高祖皇帝紀卷第一》記載,“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
其它諸侯軍,被困的趙軍應該有幾萬人萬,雙方兵力懸殊巨大,加上前期諸侯軍不敢打,所以聯軍方面只有楚軍的區區幾萬人。
此戰關鍵在“絕甬道”
《資治通鑒》中記載,“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陽君、薄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
意思是說,項羽先派了當陽君、薄將軍率兩萬人過河襲擊了秦軍運糧的甬道,導致王離的軍隊缺少糧食。這時候,巨鹿城中的陳馀見時機成熟,再請項羽大軍殺過來。這個時候項羽才破釜沉舟,燒掉營寨,只帶三日的口糧,渡河圍困住王離,經過九次戰斗,打敗了秦軍。
相信大家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更為熟悉,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兵力數倍于曹操,曹操率軍燒掉袁紹的在烏巢的糧草,使袁紹軍軍心大亂,最終取得了勝利。這里的關鍵點是斷糧草。同樣400多年前的巨鹿之戰能夠以少勝多也是在于絕甬道,斷糧草。
為什么需要破釜沉舟?
前面說到,項羽率軍圍困住了王離軍,懂點兵法的都知道,項羽區區5萬人怎么可能圍住10萬人呢。這說明了參與圍困的還有各方諸侯軍,但他們是觀望不前,怕與秦軍作戰。此時唯有項羽的軍隊帶來勝利來才鼓舞諸侯出兵。
面對項羽軍的不僅有王離的10萬大軍,同樣旁邊還有章邯的20萬大軍,雙方兵力相差6倍。如果項羽有絲毫的猶豫,面臨他的無疑是全軍覆沒,或者帶少量軍隊向南撤退。于是惟的一路就是先自絕后路,報必死的決心。
這與圍城戰很相似,圍三面,空一面,讓敵人活命的希望,他們自然就不會拼命守城,反之敵人就只有血戰到底。
即使斷絕后路,打不過也還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投降。但項羽軍絕對不會,當時的秦軍素以暴虐著稱,投降也免不了被坑殺,這使得項羽軍只剩下戰斗下去惟一一條出路了。
后世也有模仿者
同一時期的韓信也運用的這樣的戰術,那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背靠河水立寨迎迎擊趙軍,令兩千騎兵趨趙軍傾巢出動后偷襲軍營。此戰勝利的關鍵靠的是偷襲,而背水立寨不過是為了拖住趙軍足夠長的時間,給支偷襲的兩千騎兵機會。如果趙軍留人守營,那恐怕韓信也是只戰死江邊的無名小將。
西漢王莽時期也有這么一段相似的經歷。但這次卻是失敗了。
《后漢書·劉縯傳》中有一段記載,阜、賜(王莽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乘勝,留輜重于藍鄉,引精兵十萬南渡黃淳水,臨沘水,阻兩川間為營,絕后橋,示無還心。新市、平林見漢兵數敗,阜、賜軍大至,各欲解去,伯升甚患之。會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乃往為說合從之勢,下江從之。語在《王常傳》。伯升于是大饗軍士,設盟約。休卒三日,分為六部,潛師夜起,襲取藍鄉,盡獲其輜重。明旦,漢軍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東南攻梁丘賜。至食時,賜陳潰,阜軍望見散走,漢兵急追之,卻迫黃淳水,斬首溺死者二萬余人,遂斬阜、賜。
王莽軍的甄阜、梁丘賜打了勝仗,將輜重糧草放在藍鄉,率10萬軍隊渡過黃淳水,臨近沘水,在這兩條河之間扎營,并把河上的橋拆了。伯升聯合下江兵,偷襲了藍鄉的輜重糧草。早晨漢軍與下江兵同時攻打王莽軍,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就攻破了,王莽軍想撤退,結果有河卻沒橋可過,最終全軍覆沒。
即使是斷絕后路,沒有合適的戰略戰法,同樣也只有失敗。
所以,項羽不是因為破釜沉舟才贏得勝利,關鍵還在于他的策略,切斷秦軍的糧食補給。
本文標題:破釜沉舟是哪次戰役?項羽真的是靠破釜沉舟打敗秦軍的嗎?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