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乾隆皇帝是“印章狂魔”,任何字畫凡是到了他的手上,基本都會留下一個專屬標記。實際上,乾隆不僅對字畫下手,漢代的陶器他也沒放過。當時曾有人把一個東漢時期的綠釉陶壺獻給乾隆皇帝,結果乾隆皇帝非要在綠釉陶壺上刻一首自己的詩。文物不都應該好好保護么,乾隆皇帝這樣做算不算是破壞文物呢?實際上,就算乾隆破壞文物也沒人敢指責他,反正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也都算是珍貴的古董了。
說起乾隆皇帝,人們總不禁有一番感慨,他可稱為作是皇帝界的一股“泥石”流,他不僅愛旅游,愛寫詩,愛把妹,而且,還愛在字畫上蓋章。據說,僅王獻之的《中秋貼》,上面總共寫了不過三十余字,卻被乾隆皇帝一口氣蓋了八十多個印章。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把毀壞文物的“魔”手,伸到了別的文物上。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件文物被乾隆“破壞”之后,卻搖身一變,成了真正的國寶。這是一件什么樣的文物,乾隆又對它做了什么呢?
這件文物是件漢代陶器,因為陶器表面施有一層綠釉,因此被稱為綠釉壺。傳世的綠釉隱壺,本身就是件比較珍貴的文物。我國的釉陶出現的年代較早,源頭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中期。在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北方中原地區,但是釉陶的流行時期卻很短,尤其到了戰國中期以后,因為戰爭的破壞,釉陶的生產基本上已經停頓。直到漢朝建立以后,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緩沖和修整,釉陶才重新發展起來。
綠釉陶壺就是釉陶涅槃重生時期的典型作品。它的器型造型端莊,大氣,線條簡潔,沒有什么復雜的結構,而只強調實用性。綠釉陶壺表面的裝飾花紋多樣,生動活潑,比例協調,更有意思的是,綠釉陶壺的胎體卻是淡淡的淺紅色。
不得不承認,乾隆皇帝很識貨,根據宮廷檔案的記載,乾隆皇帝一生,收藏的古瓷器共有十幾件,而綠釉陶壺就是其中一件。當年,有人在土里挖出了這件綠釉陶壺,并把它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這件漢代的文物,并把它收入自己的寶藏之列。
乾隆為了表達對這件文物的喜愛之情,他還寫了一首詩:
有虞合土貴質淳,冬官埏埴司陶人。不鬲不甗見此尊,入土出土幾千春。斕斑青緑周身皴,光匪外發內藴真。乍視夏鼎商彝存,撫之體輕堅逾珉。其響清越如泗濱,乃悟陶器成神甄。苦窳髺墾非所論,燥濕弗受剝弗損。使我慕古輕華珍,穆然若見封垂倫。
這首詩里,記述了綠釉陶壺的發現過程,表達了乾隆皇帝對陶壺優美的贊誦。可是乾隆不是普通人,他絕對不走尋常路,如果僅僅是寫一首贊美詩,那絕對不符合乾隆皇帝的性格。他接下來“魔性大發”竟讓善刻隸書的工匠,將這首長詩刻在了綠釉陶壺的壺肩部。
關于乾隆皇帝對綠釉陶壺的刻字“加料”,多年來,一直是眾說紛紜。有的說乾隆皇帝有在書畫上亂蓋章的“前科”,這一回他老人家又把“魔”手伸到了陶器身上,是對文物的破壞,是怙惡不悛,是屢教不改,更是不可原諒。也有的說,這首詩的文學價值不一般,隸書刻寫的很精美,陡增這件陶器端莊的美感,以及雍容的風度。所以,乾隆皇帝的這一作法,等于干了一件畫龍點晴的好事。
今天,不管乾隆皇帝的做法是破壞,還是創造,反正這件漢代的綠釉壺成了國寶,乾隆真是“魔性”皇帝,莫非他那小手會“點石成金”嗎?
本文標題:乾隆皇帝在漢綠釉陶壺上刻字算不算破壞文物?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