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為盟什么意思?歃血為盟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高干是東漢末年并州刺史,袁紹的外甥。官渡之戰以后,袁紹逃回冀州不久便發病身亡。袁譚和袁紹又不和,導致被曹操逐一擊破,曹操已經掃除了一統北方的最大障礙,但在并州之戰受到高干的頑強阻撓。曹操在荀攸的建議下使出詐降一計,成功率軍擊敗高干。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歃血為盟”,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歃血為盟什么意思?歃血為盟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發生在曹操統一河北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操、荀攸和高干。原文如下:

袁尚、袁熙知曹兵將至,料難迎敵,乃棄城引兵,星夜奔遼西投烏桓去了。幽州刺史烏桓觸,聚幽州眾官,歃血為盟,共議背袁向曹之事,烏桓觸乃出城迎接三路軍馬,徑來降操。操大喜,加為鎮北將軍。忽探馬來報:“樂進、李典、張燕攻打并州,高干守住壺關口,不能下。”操自勒兵前往。三將接著,說于拒關難擊。操集眾將共議破干之計。荀攸曰:“若破干,須用詐降計方可。”操然之。喚降將呂曠、呂翔,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呂曠等引軍數十,直抵關下。

歃血為盟什么意思?歃血為盟典故介紹

(呂曠和呂翔)謂干曰:“曹軍新到,可乘其軍心未定,今夜劫寨。某等愿當先。”于喜,從其言,是夜教二呂當先,引萬余軍前去。將至曹寨,背后喊聲大震,伏兵四起。高干知是中計,急回壺關城,樂進、李典已奪了關、高于奪路走脫,往投單于。操領兵拒住關口,使人追襲高干。干到單于界,正迎北番左賢王,左賢王曰:“吾與曹操無仇,豈有侵我土地?汝欲使我結怨于曹氏耶!”叱退高干。干尋思無路,只得去投劉表。行至上洛,被都尉王琰所殺,將頭解送曹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發動統一河北之戰,袁尚、袁煕兄弟遠走烏桓,幽州刺史烏桓觸依附曹操,形勢一片大好。不過,樂進和李典卻在進攻并州的戰斗中,遭到并州刺史高干的猛烈阻擊,進展不順。于是,曹操親率大軍征討高干。謀士荀攸獻出詐降之策,令袁紹降將呂曠和呂翔前去詐降高干。高干輕信呂曠和呂翔之語,偷襲曹軍,遭曹操重創。最終,高干在逃往過程中被都尉王琰所殺,并州終于落入曹操之手。

歃血為盟什么意思?歃血為盟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歃血為盟”,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唐代蘇安恒《請復位皇太子第二疏》中的“歃血為盟,指河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小說中提到的曹操攻占并州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袁紹傳》載:“高干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遣樂進、李典擊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征干。干乃留其將夏昭、鄧升守城,自詣匈奴單于求救,不得,獨與數騎亡,欲南奔荊州,上洛都尉捕斬之。”該傳注引《典略》亦稱:“上洛都尉王琰獲高干,以功封侯。”能將曹軍猛將樂進、李典的進攻擊退,也足見這場戰斗的激烈程度。

歃血為盟什么意思?歃血為盟典故介紹

《三國演義》作者對于高干這個人物的介紹很少,在一般的愛好者看來,他只不過是袁紹陣營中一名普通的將領。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高干不但出身名門,是袁紹的外甥,還是袁紹陣營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據《三國志·高柔傳》注引謝承所撰《后漢書》載,高干出身與漢末官宦世家,其祖父名叫高賜,曾任司隸校尉。高干的父親名叫高躬,也做過蜀郡太守一職。高干的族人還出現過高固、高慎、高昌這樣的名士,在東漢時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高干自幼以“才志弘邈,文武秀出”著稱于世,加入袁紹集團后迅速得到重用,并被袁紹委以并州刺史的重任,坐鎮邊陲長達七年。曹操發動統一河北之戰期間,高干多次擊退曹軍的進攻,令曹軍“五子良將”之一的名將樂進鎩羽而歸。不過,隨著袁紹殘余勢力在其他戰場的失利,高干面對的局勢愈發艱難。此后,曹操親征并州,將高干擊潰。高干在逃亡途中,被籍籍無名的上洛都尉王琰抓獲并殺死,從此告別漢末歷史舞臺。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264
本文標題:歃血為盟什么意思?歃血為盟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