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年,諸葛亮率領大軍準備進攻祁山,曹魏方面曹真重病,所以曹睿派司馬懿前來抵擋諸葛亮。司馬懿在打仗方面的經驗和諸葛亮完全不是一個層級的,諸葛亮此后大破司馬懿,使得司馬懿只能退回保營,此后再也不敢主動出擊。不過諸葛亮糧草出現接濟不上的問題,只能選擇退兵。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血流成渠”,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楊儀、司馬懿和張郃。原文如下:
卻說西涼人馬倍道而來,走的人馬困乏;方欲下營歇息,被蜀兵一擁而進,人人奮勇,將銳兵驍,雍、涼兵抵敵不住,望后便退。蜀兵奮力追殺,殺得那雍、涼兵尸橫遍野,血流成渠。孔明出城,收聚得勝之兵,入城賞勞。忽報永安李嚴有書告急。孔明大驚,拆封視之。書云:“近聞東吳令人入洛陽,與魏連和;魏令吳取蜀,幸吳尚未起兵。今嚴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圖。”孔明覽畢,甚是驚疑,乃聚諸將曰:“若東吳興兵寇蜀,吾須索速回也。”即傳令,教祁山大寨人馬,且退回西川:“司馬懿知吾屯軍在此,必不敢追趕。”
于是王平、張嶷、吳班、吳懿,分兵兩駱,徐徐退入西川去了。張郃見蜀兵退去,恐有計策,不敢來追,乃引兵往見司馬懿曰:“今蜀兵退去,不知何意?”懿曰:“孔明詭計極多,不可輕動。不如堅守,待他糧盡,自然退去。”大將魏平出曰:“蜀兵拔祁山之營而退,正可乘勢追之,都督按兵不動,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堅執不從。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兵出祁山,在鹵城一帶與司馬懿展開較量。其間,魏軍遭諸葛亮重創,郭淮建議調遣雍州及西涼兵力前來增援。諸葛亮聞訊后,趁孫禮所率敵軍立足未穩之際發動突襲,再度重創對手。此時,留守永安的李嚴突然寫信給諸葛亮,說是東吳準備興兵入侵蜀漢。諸葛亮心中雖然疑惑,但擔心有失,下令全軍撤回漢中。在撤軍途中,諸葛亮射殺了曹魏名將張郃。回到成都后,諸葛亮又查明李嚴因軍糧籌措不及而謊報東吳入侵之事,下令將李嚴貶為庶民。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血流成渠”, 意為鮮血流成了河。形容死傷的人極多。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提到的這段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鹵城激戰的故事情節,符合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這也是諸葛亮數次北伐期間取得的最為輝煌的勝利。
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孫禮率兵增援并被諸葛亮擊敗之事,卻并非歷史的真實,只是小說作者的虛構。按照《三國志·孫禮傳》的記載,在司馬懿坐鎮西北期間,孫禮先是在淮南地區對抗孫權,后來被調往朝廷任職,從未出現在西北戰場。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現他率部增援司馬懿之事。小說作者如此進行虛構,無非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李嚴謊報軍情一事,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李嚴傳》載:“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后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后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從這段記載來看,李嚴的確曾給諸葛亮寫過信,讓諸葛亮撤軍。但等到北伐大軍撤回漢中后,李嚴有故意聲稱軍糧充足。諸葛亮經過調查,發現李嚴是為了掩蓋軍糧運輸出現的問題而故意欺瞞,后來將李嚴貶為庶民。
別看是短短的一封信,所帶來的殺傷力卻是驚人的。因為這封信,張郃這位威震一時的曹魏名將殞命沙場;因為這封信,蜀漢的托孤大臣李嚴也被貶為庶民。而這封信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而言,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張郃一死,司馬懿徹底掌握了曹魏西北戰場的軍權,再也無人敢質疑自己的命令。而對于諸葛亮而言,這封信令自己除掉了政敵李嚴,也消除了隱患。從此,蜀漢再也沒人對諸葛亮都成威脅。
本文標題:血流成渠什么意思?血流成渠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