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峻是東漢末年屯田制的推廣者,雖然他在三國的歷史中不算出名,但做出的貢獻卻不小。當時董卓霸占朝廷,任峻集結數百人選擇投靠曹操,此后曹操每次出征都認命任峻負責運送糧草。但每次發生饑荒,糧草便會中斷,所以任峻便想了一個辦法招募百姓屯田,此后曹軍的糧庫迅速豐足。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周急繼乏”,就和任峻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任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主人公名叫任峻。原文如下:
峻寬厚有度而見事理,每有所陳,太祖多善之。于饑荒之際,收恤朋友孤遺,中外貧宗,周急繼乏,信義見稱。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無子,國除。文帝追錄功臣,謚峻曰成侯。復以峻中子覽為關內侯。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任峻為人寬厚,明白事理,每次向曹操提出建議,都得到了曹操的采納。遇到災荒年間,他收養或賑濟親朋好友的遺孤,無論是同宗親戚還是貧困的族人,他都救助為難,接濟貧困,一向以誠信和義氣著稱。
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任峻病逝,曹操為之流淚哭泣了很長時間。其子任先繼承了他的爵位。任先去世時,因為沒有兒子,封號被撤除。魏文帝曹丕追錄功臣,追加任峻的謚號為成侯,又賜給任峻的次子任賢關內侯的爵位。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周急繼乏”,意為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這也是《三國志》作者陳壽所首創的一句成語。說到任峻這個人物,可能很多人對他并不熟悉,這首先是因為這個人物基本沒有在與三國相關的文藝作品中出現過。
其次,這個人也并非是大家更為感興趣的謀臣或者武將,他僅僅是曹操集團的一介文臣,死的時間又很早。不過,這個人對于曹操集團的發展和壯大卻有著突出的貢獻。下面對這個人物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任峻,字伯達,是中牟縣人氏。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小說中的曹操被董卓通緝,逃到了中牟縣,被縣令陳宮抓獲。這個故事是文藝作品的虛構。在正史當中,當時的中牟縣令名叫楊原,而任俊則是楊原手下的幕僚。
董卓作亂期間,任俊勸說楊原對抗董卓,并率領宗族數百人加入了曹操的軍隊。曹操對任俊非常欣賞,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他。漢末戰事頻繁,任俊奉命負責曹軍的后勤保障工作。后來曹操接受棗祗的建議開始屯田,任俊被任命為典農中郎將,負責在許昌一帶屯田。
《三國志·任峻傳》載:“(任峻)募百姓屯田于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從此之后,曹軍再也沒有出現軍糧匱乏的現象。陳壽曾這樣評價道:“軍國之饒,起于棗祗而成于峻”,可見他對曹操集團的重要性。難怪他病逝后曹操會流淚哭泣。
本文標題:周急繼乏什么意思?周急繼乏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