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年,曹芳暗自聯合李豐、夏侯玄等人準備廢除司馬師,奪回政權。可惜消息敗露,和此計劃有關的人全被誅殺。后來司馬師更是廢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后,曹髦命令司馬昭鎮守許昌,不許回京。司馬昭還猶豫不決,后來還是決定抗命率軍回京,這才繼續能讓司馬家繼續把控朝政。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猶豫未決”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和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發生在毌丘儉叛亂被平定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司馬師、司馬昭和鐘會。原文如下:
(毌丘儉)前至慎縣城下,縣令宋白開門接入,設席待之。儉大醉,被宋白令人殺了,將頭獻與魏兵。于是淮南平定。司馬師臥病不起,喚諸葛誕入帳,賜以印綬,加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諸路軍馬;一面班師回許昌。師目痛不止,每夜只見李豐、張緝、夏侯玄三人立于榻前。師心神恍惚,自料難保,遂令人往洛陽取司馬昭到。昭哭拜于床下。師遺言曰:“吾今權重,雖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繼我為之,大事切不可輕托他人,自取滅族之禍。”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昭急欲問時,師大叫一聲,眼睛迸出而死。時正元二年二月也。
于是司馬昭發喪,申奏魏主曹髦。髦遣使持詔到許昌,即命暫留司馬昭屯軍許昌,以防東吳。昭心中猶豫未決。鐘會曰:“大將軍新亡,人心未定,將軍若留守于此。萬一朝廷有變,悔之何及?”昭從之,即起兵還屯洛水之南。髦聞之大驚。太尉王肅奏曰:“昭既繼其兄掌大權,陛下可封爵以安之。”髦遂命王肅持詔,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昭入朝謝恩畢。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歸于昭。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司馬師平定毌丘儉發動的“淮南之亂”,隨即病重身亡。司馬昭向曹魏皇帝曹髦發喪,曹髦下旨命司馬昭暫時駐扎許昌,防止東吳入侵。對于曹髦的這個決定,司馬昭猶豫不決,鐘會提出建議,認為如果司馬昭留守許昌,一旦京城洛陽發生變故,局勢將變得難以收拾。司馬昭猛然醒悟,立即率軍回到京城洛陽,從而徹底控制了朝政。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猶豫未決”,意為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趙世家》中的“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小說中提到的司馬師在許昌病逝之事,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晉書·景帝紀》載:“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懼六軍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嚙被敗而左右莫知焉。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辛亥,崩于許昌,時年四十八。”由此可見,司馬師的確是在許昌病逝的。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曹魏皇帝曹髦下旨讓司馬昭留守許昌的故事情節,也符合真實的歷史。據《三國志·鐘會傳》載:“景王薨于許昌,文王總統六軍,會謀謨帷幄。時中詔敕尚書傅嘏,以東南新定,權留衛將軍屯許昌為內外之援,令嘏率諸軍還。會與嘏謀,使嘏表上,輒與衛將軍俱發,還到雒水南屯住。”
為何司馬昭沒有接受皇帝曹髦的詔命返回京城洛陽呢?原來這是皇帝曹髦精心策劃的一場試圖推翻司馬氏、恢復皇權的重要舉動。一旦司馬昭留守許昌,曹髦便可聯合忠于自己的曹魏大臣向司馬昭發難,以恢復皇權。可惜,曹髦的這一精心部署卻被鐘會識破。在鐘會的提醒下,司馬昭果斷拒絕了曹髦的詔命,率兵返回京城,讓曹髦的企圖徹底破產,至此,曹魏朝政落入司馬昭之手,魏晉嬗代也成為歷史的必然。而作為年輕的鐘會而言,他的這一次舉動挽救了司馬氏的命運,也因此得到了司馬昭的重視,成為曹魏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
本文標題:猶豫未決什么意思?猶豫未決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