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口孺子什么意思?黃口孺子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劉備起兵伐吳,孫權曾派出使者求和,但劉備不應執意要替關羽報仇還要拿回荊州。當時劉備一路東上,勢如破竹,孫權則任命陸遜為統帥對陣劉備。當時蜀漢正處于鼎盛時期,所以劉備根本不懼怕東吳部隊,不過陸遜也不是一個輕易就能打發的人物。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黃口孺子”,就曾出自劉備之口,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成語背后的典故故事,感興趣的話一起來看看吧。

黃口孺子什么意思?黃口孺子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發生在夷陵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馬良、韓當和陸遜。原文如下:

卻說先主自猇亭布列軍馬,直至川口,接連七百里,前后四十營寨,晝則旌旗蔽日,夜則火光耀天。忽細作報說:“東吳用陸遜為大都督,總制軍馬。遜令諸將各守險要不出。”先主問曰:“陸遜何如人也?’馬良奏曰:“遜雖東吳一書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謀略;前襲荊州,皆系此人之詭計。”先主大怒曰:“豎子詭計,損朕二弟,今當擒之!”便傳令進兵。馬良諫曰:“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先主曰:“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遂親領前軍,攻打諸處關津隘口。

韓當見先主兵來,差人投知陸遜。遜恐韓當妄動,急飛馬自來觀看,正見韓當立馬于山上;遠望蜀兵漫山遍野而來,軍中隱隱有黃羅蓋傘。韓當接著陸遜,并馬而觀。當指曰:“軍中必有劉備,吾欲擊之。”遜曰:“劉備舉兵東下,連勝十余陣,銳氣正盛;今只乘高守險,不可輕出,出則不利。但宜獎勵將士,廣布守御之策,以觀其變。今彼馳騁于平原廣野之間,正自得志;我堅守不出,彼求戰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樹木間。吾當以奇計勝之。”

黃口孺子什么意思?黃口孺子典故介紹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率領其七十多萬大軍東征,連戰連捷,很快便進至猇亭一帶。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負責抵御劉備。馬良將陸遜擔任東吳大都督的消息告訴劉備,并提醒劉備多加提防。但劉備認為陸遜只不過是一介書生,不會是自己的對手。此后,劉備下令發起進攻。東吳將領韓當發現劉備的行蹤,要求出擊,卻遭到陸遜的拒絕。韓當對此憤憤不平。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劉備口中的“黃口孺子”意為譏諷他人年幼無知。黃口:本指雛鳥黃色的嘴,借指兒童。孺子:幼童。指年幼無知的年輕人。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黃口孺子什么意思?黃口孺子典故介紹

小說中描述的孫權命陸遜擔任吳軍大都督的故事情節,符合歷史的原貌。據《三國志?陸遜傳》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至于韓當對于陸遜戰術的不滿,雖然不見于史料,但也符合當時不少東吳將領對于陸遜的態度。《三國志?陸遜傳》稱:“當御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這其中提到的“孫策時舊將”自然也就包括了當時資格最老的韓當。

這有一個問題要重點說明一下,孫權為何任命年紀輕輕的陸遜擔任東吳大都督呢?原因其實有兩點。一是陸遜是孫權的侄女婿,將兵權交給陸遜,孫權非常放心。二是陸遜在之前爆發的荊州之戰中顯示出杰出的軍事才能,令孫權對這位年輕人刮目相看。

黃口孺子什么意思?黃口孺子典故介紹

那么,陸遜在荊州之戰期間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呢?其中之一大家非常熟悉,便是麻痹關羽的一封信。據《三國志?陸遜傳》載,陸遜接替呂蒙來到陸口后,給關羽寫了一封非常謙卑的信件。這封信令關羽得意忘形,認為陸遜將繼續實行魯肅時期與自己的良好關系,于是便將鎮守荊州以防備東吳偷襲的軍隊調往襄樊前線,此舉令東吳大軍后來得以順利拿下關羽的老巢。

如果說陸遜這封信的作用是麻痹了關羽的話,在荊州之戰爆發后,陸遜有一個舉動直接要了關羽的命。據《三國志?陸遜傳》載,關羽撤離荊襄戰場后,“(陸)遜徑進,領宜都太守……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陸遜的這次行動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通道,令關羽走投無路,最終兵敗身亡。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288
本文標題:黃口孺子什么意思?黃口孺子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