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珩是三國時期東吳大臣,他曾出使魏國,巧妙的化解了曹丕想要以孫登牽制孫權的計謀,不僅是保住了孫登還讓魏吳保持了聯盟的關系。可見沈珩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在三國歷史中有點被埋沒了。沈珩年少時便博覽群書,據說最擅長的是《春秋》,孫權也是看中他的博學和口才,才敢將他派往曹魏。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言歸于好”,就和沈珩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書》,時間是在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主人公名叫沈珩。原文如下:
珩字仲山,吳郡人,少綜經藝,尤善春秋內、外傳。權以珩有智謀,能專對,乃使至魏。魏文帝問曰:“吳嫌魏東向乎?”珩曰:“不嫌。”曰:“何以?”曰:“信恃舊盟,言歸于好,是以不嫌。若魏渝盟,自有豫備。”又問:“聞太子當來,寧然乎?”珩曰:“臣在東朝,朝不坐,宴不與,若此之議,無所聞也。”文帝善之,乃引珩自近,談語終日。珩隨事響應,無所屈服。
珩還言曰:“臣密參侍中劉曄,數為賊設奸計,終不久愨。臣聞兵家舊論,不恃敵之不我犯,恃我之不可犯,今為朝廷慮之。且當省息他役,惟務農桑以廣軍資;脩繕舟車,增作戰具,令皆兼盈;撫養兵民,使各得其所;攬延英俊,獎勵將士,則天下可圖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沈珩字仲山,吳郡人氏。少年時期學習過各種經史典籍,對《春秋》內、外傳尤為精通。因為他足智多謀,能擔當重任,孫權便派他出使曹魏。魏文帝曹丕問他:“吳國是否擔心我們向東進攻?”沈珩回答:“不擔心。”曹丕問:“為什么呢?”沈珩答:“我們信守已經簽訂的盟約,彼此關系重新和好,所以并不擔心。假如魏國背棄盟約,我們自有防御之策。”魏文帝又問:“聽說吳王的太子本來要來做人質,是不是真的?”沈珩回答:“我在吳國既不上朝,也不參加宴會,并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傳聞。”曹丕對沈珩非常欣賞,便將他叫到身邊,一談了一整天。沈珩隨問隨答,不卑不亢。
沈珩返回東吳后對孫權表示:“我私下與曹魏侍中劉曄有過接觸,發現他經常為曹丕出謀劃策,估計他很快會建議曹丕進攻江東。我聽說兵家過去有這樣的說法:不要僥幸指望敵人不會進攻,而是要有使得敵軍不敢發動進攻的實力,要立足于備戰。如今我深深為江東感到擔心。我們應當減免百姓的徭役,著重發展農桑,儲備更多的軍用物資;還要修繕戰船和戰車,增加武器,以便做好充分準備;要重視軍隊和百姓,讓他們各得其所;還要招攬人才,鼓勵將士,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并圖謀天下。”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沈珩口中的“言歸于好”,意為彼此關系重新和好。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僖公九年》:中的“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沈珩這個人物,是三國時期東吳驚鴻一現之人。有關他的事跡在《三國志》及裴注中也就出現過這么一次。不過,從這短短的介紹來看,沈珩不愧為足智多謀之士,出使魏國期間不卑不亢,讓曹丕不敢小瞧江東。同時,沈珩對曹魏謀士劉曄的認識也非常準確,認定他將會是曹魏集團中極力主張入侵江東的大臣,也知道自己雖然能忽悠曹丕,卻難以瞞過劉曄。因此,他建議孫權加強戰備,準備抵御曹魏的入侵。
本文標題:言歸于好什么意思?言歸于好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