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家長都喜歡給孩子講這個故事,好讓孩子學會謙讓的美德。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年少便閱覽群書,知識淵博,長大后在朝廷擔任北海國相一職。但孔融也有一個毛病,就是太愛憑自己的喜好抨議時政,導致最后惹怒曹操被殺。“跌蕩放言”這個成語的典故就和孔融有關,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后漢書·孔融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孔融。原文如下: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云‘我大圣之后,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曹操對孔融早已心生嫌疑猜忌,而郗慮又對控偶讓那個網絡罪名,于是就讓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上書誣告孔融說:“少府孔融,過去在北海郡時看到王室不安寧,便召集徒眾,圖謀不軌,并表示‘我是圣人的后代,我的祖先被宋華督所害。誰說天下就一定是姓劉的人呢。’后來他又與孫權派來的使者密探,誹謗朝廷。
另外,孔融身居九卿這樣的高位,不遵守朝廷的禮儀,不戴幘巾包發便裝出行,在皇宮橫沖直撞。又與沒有出仕的禰衡一起放縱不拘,胡言亂語,說什么‘父親而兒子其實并沒有什么可親近的,只不過是情欲發作的產物而已;兒子與母親又是怎么回事呢?就像是把物品放在缶中,從缶中出來就分離了’。兩人還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則說禰衡是‘顏回再生’。如此大逆不道,應該處以嚴厲的刑罰誅殺。”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跌蕩放言”,意為行為放縱,胡言亂語。這也是由路粹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控偶讓那個與曹操的恩怨,我在昨天介紹“想當然”這一成語時已經做過介紹。總體而言,由于孔融早已將曹操視為即將篡漢的奸賊,故此曹操一切機會對曹操進行挖苦和諷刺。由于孔融的聲望極高,故此他的言論在朝廷內外都會引發熱議,而這一點又是曹操非常忌諱的。只不過因為當時中原形勢并不明朗,曹操不敢貿然發難。
到了北方地區統一之后,曹操認為時機成熟,不再放過孔融,終于在赤壁之戰開打前將孔融這位名士誅殺。不過,孔融的這些罪名都是在曹操的授意下捏造出來的,并非事實,這一點令人非常不齒。
本文標題:跌蕩放言什么意思?跌蕩放言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