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不謀夕什么意思?朝不謀夕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在《三國演義》中,王朗被諸葛亮罵死,還被很多網友做成鬼畜。實際上這段故事只是杜撰出來的,歷史上王朗并非因諸葛亮而死。王朗原本是會稽太守,面對孫策的進攻明知自己屋里阻擋,但依然要戰到最后一刻。雖然王朗敗逃,但曹操依然征召王朗入朝,此后擔任參司空軍事一職。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朝不謀夕”,就和王朗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朝不謀夕什么意思?朝不謀夕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王朗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是王朗。原文如下:

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策以儒雅,詰讓而不害。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轉江海,積年乃至。

朝不謀夕什么意思?朝不謀夕典故介紹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策率軍渡過長江進攻江東,王朗手下的功曹虞翻認為難以抵擋孫策,建議王朗不如離開會稽以躲避其兵鋒。但王朗認為自己的朝廷任命的官員,應該保衛城池,于是率軍與孫策作戰,結果打了敗仗,不得不從海上逃至東冶。孫策窮追不舍,再度擊敗王朗。

于是,王朗前去面見孫策。孫策認為王朗是儒雅之士,只是則被而不殺害他。雖然王朗漂泊流離,貧困潦倒,處境窘迫,但他依然收留撫恤親戚舊友,公平對待,非常講究道義。此后,曹操上表朝廷征召王朗,王朗自曲阿輾轉江海,花了一年多時間才來到中原。

朝不謀夕什么意思?朝不謀夕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朝不謀夕”,意為早上不能為晚上的事情預作打算,比喻形勢危急或處境窘迫。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左傳?昭公元年》中的“吾儕偷食,朝不謀夕。”

由于文藝作品的影響,不少人對王朗的認識都停留在被諸葛亮罵死這一故事上。不過,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歷史上的王朗別說與諸葛亮在陣前對罵,就連面也從來沒見過。他們之間的聯系僅限于劉禪主政期間王朗與其他曹魏大臣一起給諸葛亮寫過勸降信,除此之外再無交集。

朝不謀夕什么意思?朝不謀夕典故介紹

歷史上的王朗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位名士。他早年師從大儒楊賜,歷任郎中、治中從事、會稽太守等職。孫策統一江東期間,王朗曾與孫策有過激烈的交鋒,進行過數次激戰,敗于孫策之手,后來一度被孫策逼得躲在船上,準備跨海南下前往交州。但最終還是被孫策包圍,不得不繳械投降。

幸好孫策對王朗這位名士非常敬重,并沒有要了王朗的命,而是將其扣留在江東。最終,曹操出手搭救。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輾轉,王朗這才得以離開江東來到中原,并成為曹魏集團的一員。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06
本文標題:朝不謀夕什么意思?朝不謀夕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