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是東漢末年將領,據說性格沉著冷靜,智謀過人,從小便立有救世濟民之志。陳登25歲就舉孝廉,在東陽擔任縣長一職。此后陳登加入曹操陣營,為曹操獻計順利擊敗呂布。可以說,在漢末徐州發生的一系列戰役,陳登功不可沒,立下戰功后還給升遷至伏波將軍。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何足介意”,就和陳登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其中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七回,發生在袁術進犯徐州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呂布、陳宮和陳登。原文如下:
呂布使人探聽得張勛一軍從大路徑取徐州,橋蕤一軍取小沛,陳紀一軍取沂都,雷薄一軍取瑯琊,陳蘭一軍取碣石,韓暹一軍取下邳,楊奉一軍取浚山:七路軍馬,日行五十里,于路劫掠將來。乃急召眾謀士商議,陳宮與陳珪父子俱至。陳宮曰:“徐州之禍,乃陳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祿,今日移禍于將軍。可斬二人之頭獻袁術,其軍自退。”布聽其言,即命擒下陳珪、陳登。陳登大笑曰:“何如是之懦也?吾觀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布曰:“汝若有計破敵、免汝死罪。”
陳登曰:“將軍若用老夫之言,徐州可保無虞。”布曰:“試言之。”登曰:“術兵雖眾,皆烏合之師,素不親信;我以正兵守之,出奇兵勝之,無不成功。更有一計,不止保安徐州,并可生擒袁術。”布曰:“計將安出?”登曰:“韓暹、楊奉乃漢舊臣,因懼曹操而走,無家可依,暫歸袁術;術必輕之,彼亦不樂為術用。若憑尺書結為內應,更連劉備為外合,必擒袁術矣。”布曰:“汝須親到韓暹、楊奉處下書。”陳登允諾。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術在淮南稱帝后,任命大將張勛為統帥,率領二十余萬大軍兵分七路進犯徐州。謀士陳宮認為袁術此舉是陳登阻止呂布與袁術結親所致,建議斬殺陳登父子。呂布隨即將陳登父子抓獲。陳登卻哈哈大笑,認為擊敗袁術的七路大軍并非難事。呂布向陳登問計,陳登提出勸降楊奉及韓暹,并聯合劉備共同對付袁術的建議。呂布依計而行,最終大敗袁術,保住了徐州。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陳登口中的“何足介意”,意為事情很小,沒有必要斤斤計較。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姜維傳》注引《華陽國志》中的“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小說中提到的袁術進犯徐州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呂布傳》載:“術怒,與韓暹、楊奉等連勢,遣大將張勛攻布。布謂珪曰:‘今致術軍,卿之由也,為之奈何?’珪曰:‘暹、奉與術,卒合之軍耳,策謀不素定,不能相維持,子登策之,比之連雞,勢不俱棲,可解離也。’布用珪策,遣人說暹、奉,使與己并力共擊術軍,軍資所有,悉許暹、奉。于是暹、奉從之,勛大破敗。”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呂布的確采用了勸降楊奉和韓暹的方式擊敗了袁術,但提出這一建議的并非是小說所言的陳登,而是陳登的父親陳珪。
小說作者之所以將陳珪的功勞移植到陳登的身上,一來是情節發展及人物塑造的需要,二來則是因為歷史上陳登這個人物曾在漢末徐州發揮過重要作用,作者想通過作品對這個人物進行介紹和分析。故此,作者不惜將對歷史進行了改變和加工。
說到歷史上的陳登,可謂是令人難以捉摸的一個人物。據《三國志·陳登傳》載,陳登出身于徐州豪族,在陶謙擔任徐州牧時不如仕途,擔任過東陽縣長及典農校尉等職,以有效發展農業生產而受到徐州百姓的擁護和尊重。由此可見陳登的個人能力。
漢末的徐州形勢復雜,先后被陶謙、劉備、呂布和曹操所控制。在此期間,陳登都發揮過巨大的作用。據《三國志·呂布傳》載,陶謙在任期間,陳登以善于發展農業著稱,協助陶謙將徐州變成了漢末難得一見的富庶之地。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載,陶謙病逝之后,陳登又推薦劉備繼任徐州牧,并為此專門派遣求見袁紹一變獲得袁紹的支持,從而使得劉備繼任后得以迅速穩定徐州。
呂布偷襲下邳控制徐州后,陳登并沒有跟隨劉備一起對抗呂布,反倒是在呂布手下任職。在此期間,他又秘密聯絡曹操,提出盡快消滅呂布的建議。當曹操進攻徐州時,陳登又成了攻擊呂布的急先鋒,甚至不顧呂布要殺掉自己兄弟的威脅,率兵猛攻下邳,使得呂布集團灰飛煙滅。
劉備在徐州期間,曾與陳登共事,對陳登有著極高的評價。《三國志·呂布傳》注引《先賢行狀》載,劉備曾這樣評價陳登:“若元龍文武膽志,當求之于古耳,造次難得比也。”陳登被曹操任命為廣陵太守后,曾數次擊敗孫策,力保徐州不失。不僅如此,陳登還多次向曹操提出限制孫策在江東擴張的計策,但卻沒有得到曹操的采納。不久,曹操突然將他調往東城擔任太守,此舉等于將陳登閑置,直接導致孫策順利地控制了江東。數年后,陳登病逝,“太祖每臨大江而嘆,恨不早用陳元龍計”,悔恨自己當年沒有采納陳登的建議,失去了限制東吳集團擴張的最佳時機。
本文標題:何足介意什么意思?何足介意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