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劉璋是東漢宗室,擔任益州牧。不過劉璋為人怯懦,而且不會用人,聽信法正等人的勸說就要迎接劉備入益州。此舉等于是引狼入室,當時王累曾力勸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入蜀,并且以死相逼。結果劉璋不聽,導致王累自盡于城門之下。實際上王累只是演義中虛構出來的人物,本質是要體現出劉璋的人格。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忠言逆耳”,就和王累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吧。

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劉璋決定迎接劉備入蜀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李恢、張松和王累。原文如下:

璋視之,乃建寧俞元人也,姓李,名恢。叩首諫曰:“竊聞君有諍臣,父有諍子。黃公衡忠義之言,必當聽從。若容劉備入川,是猶迎虎于門也。”璋曰:“玄德是吾宗兄,安肯害吾?再言者必斬!”叱左右推出李恢。張松曰:“今蜀中文官各顧妻子,不復為主公效力;諸將恃功驕傲,各有外意。不得劉皇叔,則敵攻于外,民攻于內,必敗之道也。”璋曰:“公所謀,深于吾有益。”

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紹

次日,上馬出榆橋門。人報從事王累,自用繩索倒吊于城門之上,一手執諫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諫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于此地。劉璋教取所執諫章觀之。其略曰:“益州從事臣王累,泣血懇告:竊聞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昔楚懷王不聽屈原之言,會盟于武關,為秦所困。今主公輕離大郡,欲迎劉備于涪城,恐有去路而無回路矣。倘能斬張松于市,絕劉備之約,則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業亦幸甚!”劉璋觀畢,大怒曰:“吾與仁人相會,如親芝蘭,汝何數侮于吾耶!”王累大叫一聲,自割斷其索,撞死于地。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決定迎接劉備入蜀。黃權及李恢苦苦相勸,劉璋執意不從。張松更是在一旁指責益州文官不愿為劉璋效力,武將恃功驕傲,各有外意。從事王累聽到劉璋執意迎接劉備的消息后,用繩索將自己倒吊在城門之上,一手拿著諫章,一手仗劍,聲稱如果劉璋不聽自己的勸諫,將割斷繩索撞死在地上。不過,劉璋依然不知悔改,逼得王累大叫一聲,撞死于地。

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王累在信中提到的“忠言逆耳”,意為忠誠直率的勸告聽起來不大舒服。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的“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小說中提到的劉璋不聽從黃權與王累勸阻執意迎接劉備入蜀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三國志·劉二牧傳》載:“(劉璋)遣法正請先主。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于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三國志·黃權傳》亦稱:“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不過,小說中提到的李恢并沒有參與到勸阻劉璋的行列當中。按照《三國志·李恢傳》的記載,此時的李恢遠在建寧郡擔任督郵,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成都,自然也就無法勸諫劉璋。

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紹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除了黃權與王累之外,還有一人也對劉璋邀請劉備入蜀進行了勸阻,這個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劉巴。據《三國志·劉巴傳》載:“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

盡管王累、黃權、劉巴三人極力勸阻,但仍然改變不了劉璋的決定,結果導致了益州的易主。而這三個人的命運也各不相同。為了勸阻劉璋,王累將自己倒吊在城門上,以死相諫,結果也只能悲憤離世。而黃權與劉巴都在劉備奪取益州后得到了任用,黃權被任命為治中從事,夷陵之戰期間又被委以鎮北將軍之職,但最后投靠了曹魏。而劉巴更是被劉備所重用,后來擔任了尚書令之職。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23
本文標題: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