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原本是劉璋屬下,后來投靠劉備,但在關羽被困樊城一事上,孟達卻沒有發兵營救,而且他還說服劉封,讓他也不要救助關羽導致惹怒劉備。孟達為了保命于是轉投曹魏,結果后來又想棄魏歸蜀,結果事敗而亡。其實三國時期像孟達這樣反復無常的人也不在少數,主要還是為了保命。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智貴免禍”,就和孟達有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背后的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劉封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主人公為孟達和劉封。原文如下:
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仆揆漢中王慮定于內,疑生于外矣;慮定則心固,疑生則心懼,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見,恐左右必有以間于漢中王矣。然則疑成怨聞,其發若踐機耳。今足下在遠,尚可假息一時;若大軍遂進,足下失據而還,竊相為危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人的聰明智慧,正當使用,可以使他避免災禍。明智的人貴在事先估計事物發展的趨勢。我揣測漢中王已經打定了主意,對您的猜忌也表現出來了。主意一經拿定就不會更改,猜忌一旦產生就心懷憂慮。叛亂和禍患的出現,大都都是在廢立這一問題上引發的,我想你身邊的人可能沒少在漢中王面前說你的壞話。這么看來,猜忌已成,怨恨已聞,那么發難就像踩在機關上一樣容易。如今足下率兵在外,尚可暫時保住平安,但若魏軍大舉進攻,你喪師失地而去,我真的為你的命運感到擔心。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智貴免禍”意為人的聰明智慧,正當使用,可以使他避免災禍。這也是由孟達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上面介紹的這則成語故事,是孟達降魏之后寫給劉封的一封信。就在該故事發生前不久,關羽大意失荊州,自己也兵敗身亡。不僅如此,孟達也叛逃曹魏,這兩件事情都對劉備集團造成重創。而在孟達叛逃后,劉封的處境變得非常險惡。一則他是蜀漢在東三郡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二則孟達的叛逃又是由于劉封的長期欺凌所致。更加嚴重的是,由于孟達叛逃之后,曹魏又派遣了大將徐晃和夏侯尚來到東三郡地區,準備向劉封發動攻擊。
就在東三郡之戰爆發前,孟達寫了這封信給劉封,希望他認清形勢,早日投降曹魏。孟達主要針對的是劉備立劉禪為太子之事,并提到“今足下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征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遠近所聞也。自立阿斗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
參考后來劉封兵敗后“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之語推測,很可能在劉備立嗣問題上,蜀漢內部曾經發生了很大的爭議,導致孟達以此為由建議劉封投降。而在劉封被殺之前,又有“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之言,這一隱情還是有一定真實性的。當然,這僅僅是筆者的個人猜測,不知各位對此有何看法。
本文標題:智貴免禍什么意思?智貴免禍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