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主而事什么意思?擇主而事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徐晃是三國時期曹魏的著名將領,不過早年的徐晃可是曹操的一大敵人。196年,董承和韓暹斗的不可開交,徐晃便勸楊奉歸順曹操,但此后韓暹使用離間計讓楊奉叛逃,甚至還出兵攻打曹操。雙方交戰時,曹操就看上了徐晃,等他把楊奉擊敗后,就順勢將徐晃招入麾下。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擇主而事”,就和徐晃有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擇主而事什么意思?擇主而事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四回,發生在曹操將漢獻帝遷至許昌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滿寵、徐晃和楊奉。原文如下:

是夜滿寵扮作小卒,混入彼軍隊中,偷至徐晃帳前,只見晃秉燭被甲而坐。寵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別來無恙乎!”徐晃驚起,熟視之曰:“子非山陽滿伯寧耶!何以至此?”寵曰:“某現為曹將軍從事。今日于陣前得見故人,欲進一言,故特冒死而來。”晃乃延之坐,問其來意。寵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楊、韓之徒?曹將軍當世英雄,其好賢禮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陣前,見公之勇,十分敬愛,故不忍以健將決死戰,特遣寵來奉邀。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擇主而事什么意思?擇主而事典故介紹

晃沈吟良久,乃喟然嘆曰:“吾固知奉、暹非立業之人,奈從之久矣,不忍相舍。”寵曰:“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謝曰:“愿從公言。”寵曰:“何不就殺奉、暹而去,以為進見之禮?”晃曰:“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寵曰:“公真義士也!”晃遂引帳下數十騎,連夜同滿寵來投曹操。早有人報知楊奉。奉大怒,自引千騎來追。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秘密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卻被楊奉和韓暹發覺,兩人隨即率部追趕,兩軍隨即展開了一番激戰。楊奉派部將徐晃出戰,徐晃與許褚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曹操見狀,萌發了收降徐晃的念頭。行軍從事滿寵主動請纓,來到徐晃軍中進行勸降。最終,徐晃答應投降曹操,卻拒絕了滿寵提出的自己殺死楊奉和韓暹的建議。在前往曹軍營寨途中,楊奉率部截擊,被曹操領兵擊退。

擇主而事什么意思?擇主而事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滿寵口中的“擇主而事”,意為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小說中提到的楊奉與曹操之間的爭斗,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起因也的確是因為曹操秘密將漢獻帝遷至許昌而引發的。據《三國志·董昭傳》載:“(曹操)即遣使詣奉。徙大駕至許。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梁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

小說中描述的徐晃投降曹操的故事情節,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但與滿寵并無關系。據《三國志·徐晃傳》載:“及到洛陽,韓暹、董承日爭斗,晃說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后悔。太祖討奉于梁,晃遂歸太祖。”而在《三國志·滿寵傳》中,也并無滿寵與徐晃有舊及前往徐晃軍中進行勸降的記載。從《三國志·徐晃傳》的記載來看,徐晃投降曹操,是因為原本就有有投靠曹操的打算,正巧遇上曹操征討楊奉,徐晃順水推舟投靠了曹操。

擇主而事什么意思?擇主而事典故介紹

對比了歷史的小說之間的異同之處,再來談談小說的情節。在滿寵與徐晃的這段對話中,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回味。當滿寵提出讓徐晃誅殺楊奉與韓暹時,徐晃是這樣回答的:“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這句話也反映出徐晃的有情有義。

與之相比的是,小說第三回李肅勸降呂布時并未讓呂布去誅殺丁原,而呂布卻主動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之后便將義父丁原殺害。同樣是背叛舊主,徐晃的做法值得稱贊,呂布的行徑卻遭人鄙視。如果呂布能說出徐晃的這番話,他的結局就會截然不同。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45
本文標題:擇主而事什么意思?擇主而事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