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下奪取荊州,劉琮選擇投降,劉備得知后只能立即逃路。不過全城百姓擔心曹操屠城,所以想讓劉備但他們一起走,劉備仁慈便答應了百姓們的請求。不過此舉大大拖累了劉備的行軍速度,最后還是被曹操部隊趕上,混戰以后劉備與妻兒走散,趙云也不見了蹤影,而張飛還懷疑趙云是歸降了曹操。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勢窮力盡”,就和此事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本期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發生在劉備兵敗長坂坡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張飛和麋芳。原文如下:
張飛保著玄德,且戰且走。奔至天明,聞喊聲漸漸遠去,玄德方才歇馬。看手下隨行人,止有百余騎;百姓、老小并麋竺、麋芳、簡雍、趙云等一干人,皆不知下落。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正凄惶時,忽見麋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
玄德曰:“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麋芳曰:“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曰:“待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玄德曰:“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丑之事乎?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也。”張飛那里肯聽,引二十余騎,至長坂橋。見橋東有一帶樹木,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余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沖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于橋上,向西而望。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倉皇南逃,沿途有十余萬荊州百姓跟隨,拖慢了劉備的行軍速度。當劉備的人來到當陽時,終于被曹軍追上。經過一番混戰,劉備身邊只剩下張飛及一百多名騎兵,夫人、孩子以及趙云、簡雍等人都不知所蹤。不久后,麋芳帶傷而來,告訴劉備趙云已投靠曹操。劉備堅決不信,張飛卻深信不疑,并聲稱見到趙云后會將其一槍刺死。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張飛口中的“勢窮力盡”,意為大勢已去,力量用盡。指慘敗后的困難處境。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金人王若虛所撰《復之純交說》中的“兇乘禍鳩,勢窮力竭,而投諸囚,以伏于幽。”
小說中描述的劉備在長坂坡遇險的故事情節,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小說中出現的趙云被誤認為投敵之事確有其事,但卻并非麋芳所言。據《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載:“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云至。”小說作者之所以進行如此虛構,主要是出自對麋芳形象塑造考慮,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麋芳并沒有在劉備面前聲稱趙云投敵。
趙云在長坂坡單騎救主,是小說中塑造趙云形象的最為耀眼之處。不過,這個故事與歷史記載有著很大的差別。據《三國志·趙云傳》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盡管歷史上的趙云并未如小說所言在長坂坡七進七出,但帶著年僅一歲的劉禪和甘夫人,不僅要躲避曹軍的追擊,還要防止在十余萬荊州百姓的人流中走散,其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對比了歷史與小說之間的差異,再來談談最后一個問題:漢末的長坂坡究竟是如今的何處呢?這個問題也困擾了后人一千多年。經過考證,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是:長坂坡的位置在如今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令人遺憾的是,這個當年趙云單騎救主的地方并沒有留下任何的名勝和遺址讓后人緬懷,反倒是離此不遠的當陽市興建了不少與之相關的石碑、公園、雕塑,令不少人誤以為當陽才是趙云單騎救主之地。
本文標題:勢窮力盡什么意思?勢窮力盡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