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氣”是一個禮儀詞,中國人在表達謙讓時就喜歡說:“客氣,客氣。”不過客氣這個詞語的來歷究竟是怎樣的呢?恐怕大部分的朋友都是不清楚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所以在禮儀方面的規矩非常多。其實“客氣”一詞最早來自春秋時期爆發的一場戰爭,其中交戰的雙方被魯國和齊國,下面就為大家講講這背后的故事,看看這千百年來,客氣這個詞究竟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據《左傳·定公八年》記載,魯定公八年的春天,魯國以陽虎為大將侵略齊國,在廩丘城外,兩軍發生了激戰,魯軍猛攻城墻,守衛的齊軍則用火焚燒攻城的戰車。
眼看戰車陷入了敵軍的火攻陣,魯軍中有聰明人提出把粗布衣服浸濕滅火。這一招果然奏效,魯軍很快攻破了廩丘外城。不料,守衛內城的齊國守軍卻一下從內城里殺將出來,魯軍抵擋不住拼了命的齊軍,只好撤退。
陽虎急中生智,假裝沒看見本國最有名的勇士冉猛就在軍中,自言自語地大聲說道:“假如冉猛在這里,一定可以打敗齊軍!”這招激將法果然激勵了冉猛,只見他駕著戰車,哇哇大叫著向齊軍沖了過去。
還沒有沖到一半,冉猛回頭一看,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跟上來,心里一下就膽怯了,趕緊假裝沒站穩,從戰車上摔了下來,然后一瘸一拐地回來了。陽虎遙遙望見這一幕,不由地說道:“盡客氣也!”
陽虎說的“客氣”,杜預解釋說:“言皆客氣,非勇。”楊伯峻解釋說:“客氣者,言非出于衷心。”本軍戰敗,作為有名的勇士,冉猛本該奮不顧身地上前沖鋒,可是他卻很“客氣”地待在軍中,直到陽虎點名激將,為了維護勇士的名譽,才不得不沖上前去;發現沒有跟隨者之后,他又心生膽怯,上演了一出“假摔”的鬧劇。
因此,陽虎評價他“盡客氣也”,根本不是出自真心,而是言行虛夸,應付一下而已,哪里稱得上勇士?
這就是“客氣”的來源和本義。除了陽貨口中的“客氣”之外,中醫也把侵入人體的邪氣稱作“客氣”。
今天,“客氣”已經變成了一個中性詞,含有彬彬有禮、謙讓之意,只有在說“您千萬別過分客氣了”的場合,才含有一絲貶義,指光講場面話,不吐真言。
本文原載于《百家講壇》雜志(作者許暉),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標題:謙讓為什么要說“客氣”?“客氣”一詞的來歷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