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雪恨什么意思?報仇雪恨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黃祖是東漢末年將領,曾擔任江夏太守。此后在于孫堅的交戰中,因為敗給孫堅于是雙方結仇。206年,黃祖派遣鄧龍率軍進攻柴桑,周瑜則是率兵反擊,還俘虜的鄧龍。此時甘寧主動向孫權投降,孫權原本還不行甘寧,但在周瑜的推薦下還是予以重用。而黃祖也是死在了孫權的軍隊手上。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報仇雪恨”,就和此次事件有關,一起來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報仇雪恨什么意思?報仇雪恨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發生在甘寧歸順孫權之后,相關人物分別為甘寧、呂蒙、孫權和周瑜。原文如下:

至來年春,孫權商議欲伐黃祖。張昭曰:“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周瑜曰:“報仇雪恨,何待期年?”權猶豫未決。適平北都尉呂蒙入見,告權曰:“某把龍湫水口,忽有黃祖部將甘寧來降……某具言主公求賢若渴,不記舊恨;況各為其主,又何恨焉?寧欣然引眾渡江,來見主公。乞鈞旨定奪。”孫權大喜曰:“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遂命呂蒙引甘寧入見。參拜已畢,權曰:“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愿教我以破黃祖之策。”

報仇雪恨什么意思?報仇雪恨典故介紹

寧曰:“今漢祚日危,曹操終必篡竊。南荊之地操所必爭也。劉表無遠慮,其子又愚劣,不能承業傳基,明公宜早圖之;若遲,則操先圖之矣。今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邁,務于貨利;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戰具不修,軍無法律。明公若往攻之,其勢必破。既破祖軍,鼓行而西,據楚關而圖巴、蜀,霸業可定也。”孫權曰:“此金玉之論也!”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總水陸軍兵;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權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孫權召集文武,提出征討荊州夏口守將黃祖的打算。謀士張昭認為孫權的母親去世不久,不可動兵,周瑜這堅持認為應該盡快出兵。孫權猶豫不決之際,呂蒙求見,告訴孫權黃祖部將甘寧前來投誠。孫權大喜,立即召見甘寧。甘寧認為,應當盡快殲滅黃祖,之后再占據楚關以圖巴蜀之地,可成霸業。甘寧的這番話,終于令孫權下定決心討伐黃祖。

報仇雪恨什么意思?報仇雪恨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周瑜口中的“報仇雪恨”,意為報冤仇,除怨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淮南子》中的“(文)種輔翼越王勾踐。而為之報怨雪恥”。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甘寧歸順東吳的故事情節,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據《三國志·甘寧傳》載:“(甘寧)乃往依劉表,因居南陽,不見進用,后轉托黃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歸吳。周瑜、呂蒙皆共薦達,孫權加異,同于舊臣。”

為何孫權、周瑜、呂蒙對于甘寧這位降將的歸順如此重視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甘寧常年在黃祖手下任職,對當地情況非常了解,而占領夏口又是孫權繼位后東吳的頭等大事。故此,孫權、周瑜等人都迫切地希望從甘寧口中了解夏口的虛實,找出破敵之策。

報仇雪恨什么意思?報仇雪恨典故介紹

除了以上的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便是甘寧歸順后,提出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東吳集團發展策略,令孫權對甘寧刮目相看。《三國志·甘寧傳》載,甘寧對孫權表示:“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后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并乏,左右欺弄,務于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于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甘寧這個戰略規劃最為關鍵的地方,并非是占據荊州,而是為東吳集團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發展藍圖。東吳集團的發展戰略大概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張纮在孫策時期提出的戰略,這一戰略見于《三國志·張纮傳》注引《吳歷》當中,其核心是“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而當孫權繼位之時,魯肅又提出了另外一個發展戰略,這一戰略見于《三國志·魯肅傳》中,其核心是“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甘寧提出的這套發展戰略首次提出了“漸規巴蜀”的主張,這無疑是對張纮、魯肅計劃的豐富和延伸,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對于孫權和周瑜而言,甘寧不僅僅只是一位走投無路而被迫歸順的降將,而是一位具有極高戰略眼光的人才。因此,厚待甘寧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63
本文標題:報仇雪恨什么意思?報仇雪恨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