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是三國時期東吳大臣,虞翻早期是王朗的部下,后來選擇投奔孫策,從此在東吳扎根。虞翻學識淵博,而且還精通醫術,被人們稱為文武全才。虞翻的口才的確有一番功力,曾幫助孫權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回了荊州的控制權,只能說虞翻的能力被很多人小看了。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三寸不爛之舌”,就和虞翻有關,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發生在東吳偷襲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孫權、虞翻和麋芳。原文如下:
(孫)權謂呂蒙曰:“今荊州已得,但公安傅士仁、南郡麋芳,此二處如何收復?”言未畢,忽一人出曰:“不須張弓只箭,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公安傅士仁來降,可乎?”眾視之,乃虞翻也。權曰:“仲翔有何良策,可使傅士仁歸降?”翻曰:“某自幼與士仁交厚;今若以利害說之,彼必歸矣。”權大喜,遂令虞翻領五百軍,徑奔公安來。卻說傅士仁聽知荊州有失,急令閉城堅守。虞翻至,見城門緊閉,遂寫書拴于箭上,射入城中。軍士拾得,獻與傅士仁。
士仁拆書視之,乃招降之意。覽畢,想起“關公去日恨吾之意,不如早降。”即令大開城門,請虞翻入城。二人禮畢,各訴舊情。翻說吳侯寬洪大度,禮賢下土;士仁大喜,即同虞翻赍印綬來荊州投降。孫權大悅,仍令去守公安。呂蒙密謂權曰:“今云長未獲,留士仁于公安,久必有變;不若使往南郡招麋芳歸降。”權乃召傅士仁謂曰:“麋芳與卿交厚,卿可招來歸降,孤自當有重賞。”傅士仁慨然領諾,遂引十余騎,徑投南郡招安糜芳。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呂蒙“白衣渡江”占領荊州后,孫權也來到荊州獎賞文武。孫權提出,雖然占領荊州,但公安和南郡仍在關羽部將傅士仁和麋芳手里,應該盡快設想奪取。謀士虞翻主動請纓前往公安勸降傅士仁。面對虞翻的勸降,傅士仁當即應允,并立即與虞翻一起前往荊州面見孫權。隨后,傅士仁又來到南郡勸降了麋芳。至此,關羽的荊州大本營全部落入了孫權之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虞翻口中的“三寸不爛之舌”,形容能說會道,善于辭令的口才。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中的“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小說中這段呂蒙占領荊州的故事情節,有諸多情節與歷史不符。首先,小說中說呂蒙“白衣渡江”攻陷了荊州就是一個錯誤。《三國志?呂蒙傳》載:“蒙至尋陽……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這也就意味著呂蒙“白衣渡江”后,僅僅是兵臨江陵和公安城下,而此時的江陵和南郡尚在傅士仁和麋芳之手。因此,小說中描述的所謂孫權前來勞軍的說法就不能成立。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虞翻前往公安勸降守將傅士仁及傅士仁勸降麋芳,則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載:“將軍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仁不肯相見。乃為書曰……仁得書,流涕而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遂將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與傅士仁鎮守的公安相比,鎮守的江陵更為重要。它不僅是荊州的州治,同時也是關羽防御東吳進犯的屏障。即便公安落入呂蒙之手,只要麋芳能堅守江陵,呂蒙要拿下該城還是有巨大難度的。那么,身為劉備大舅子的麋芳為何要背叛關羽投降東吳呢?
據《三國志?呂蒙傳》注引《吳書》載,早在關羽出兵樊城之前,“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此舉令關羽大為光火,多次指責麋芳。另據《三國志?關羽傳》稱:“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這兩段記載說明,關羽對麋芳的不滿是因為麋芳玩忽職守所致。麋芳自知罪責難逃,因此才鋌而走險,背叛關羽投降了東吳。
不過,就在公安、江陵失守后,關羽仍有翻盤的機會。據《三國志?虞翻傳》載:“后蒙舉軍西上,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城中之人豈可盡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從之。時城中有伏計,賴翻謀不行。”這就說明在江陵城中,除了麋芳投降東吳之外,其余將領并不愿因此成為蜀漢的罪人。他們曾密謀除掉麋芳和呂蒙,讓江陵城重新回到自己手中。
一旦行動成功,江陵便回到了關羽的手中,不僅呂蒙大軍將被牽制在江陵城下,關羽南撤也有了安身之地。只可惜此事被虞翻一眼看穿,這場尚未開始的行動很快便被呂蒙挫敗,關羽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最終兵敗被殺。
本文標題:三寸不爛之舌什么意思?三寸不爛之舌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