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義負恩什么意思?背義負恩典故介紹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建安五年,汝南黃巾軍的首領叛歸袁紹,袁紹便讓劉備出兵進攻許都,曹操得知消息以后分兵前來對抗劉備。當時劉備還沒有和曹操作戰的資本,最后無奈戰敗又回到了袁紹領地。其實劉備早想離開袁紹,所以打算投奔劉表,而曹操則是親征討伐劉備。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背義負恩”,就和劉備、曹操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看看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

背義負恩什么意思?背義負恩典故介紹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發生在劉備在穰山遭遇曹操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曹操、趙云和許褚。原文如下:

玄德與關、張、趙云等,引兵欲襲許都。行近穰山地面,正遇曹兵殺來,玄德便于穰山下寨,軍分三隊:云長屯兵于東南角上,張飛屯兵于西南角上,玄德與趙云于正南立寨。曹操兵至,玄德鼓噪而出。操布成陣勢,叫玄德打話。玄德出馬于門旗下。操以鞭指罵曰:“吾待汝為上賓,汝何背義忘恩?”玄德曰:“汝托名漢相,實為國賊!吾乃漢室宗親,奉天子密詔,來討反賊!”遂于馬上朗誦衣帶詔。操大怒,教許褚出戰。玄德背后趙云挺槍出馬。二將相交三十合,不分勝負。

背義負恩什么意思?背義負恩典故介紹

忽然喊聲大震,東南角上,云長沖突而來;西南角上,張飛引軍沖突而來。三處一齊掩殺。曹軍遠來疲困,不能抵當,大敗而走。玄德得勝回營。次日,又使趙云搦戰。操兵旬日不出。玄德再使張飛搦戰,操兵亦不出。玄德愈疑。忽報龔都運糧至,被曹軍圍住,玄德急令張飛去救。忽又報夏侯惇引軍抄背后徑取汝南,玄德大驚曰:“若如此,吾前后受敵,無所歸矣!”急遣云長救之。兩軍皆去。不一日,飛馬來報夏侯惇已打破汝南,劉辟棄城而走,云長現今被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得知曹軍主力正在河北地區與袁紹激戰,便帶著關羽、張飛和趙云等人偷襲許昌。誰知這一消息被曹操得知,曹操親率大軍趕到穰山地區,與劉備展開交鋒。經過激戰,曹操占領了劉備的老巢汝南。劉備走投無路,只得前往荊州投靠劉表。

背義負恩什么意思?背義負恩典故介紹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口中的“背義負恩”,意為背棄道義,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德。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舊唐書·喬琳傳》中的“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小說中描述的此次劉備與曹操的交鋒,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據《三國志·武帝紀》載:“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九月,公還許。紹之未破也,使劉備略汝南,汝南賊共都等應之。遣蔡揚擊都,不利,為都所破。公南征備。備聞公自行,走奔劉表,都等皆散。”

背義負恩什么意思?背義負恩典故介紹

不過,小說中提到的趙云與許褚之間的較量卻并非是歷史的真實。按照上面引用的《三國志·武帝紀》中的記載來看,當劉備得知曹操親自率軍前來,自知不敵,立即放棄汝南逃到了荊州,并未與曹軍發生正面沖突。因此,不但趙云沒有與許褚有過正面的較量,劉備的軍隊也并未遭受損失,完完整整退到了荊州。從此以后,劉備再也沒有踏入中原半步。

說到劉備在中原數十年的征戰歲月,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手下有了關羽、張飛、趙云等一批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部下,悲的是始終無法擁有一塊起家的地盤,只能無奈離開中原。不過,縱觀劉備在中原的闖蕩歲月,卻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劉備遇到多大的艱險,他不僅總能大難不死,還能找到下一個安身之地,這并非是劉備的運氣好,而是他的最為高明之處: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正是因為這個優點,曹操花了十余年的時間卻始終無法將劉備徹底殲滅。不僅如此,劉備還很會利用安身之地來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實力,為下一步實現更大的目的奠定基礎。這或許就是劉備成功的秘訣之一吧。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68
本文標題:背義負恩什么意思?背義負恩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