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益州之爭,關羽負責鎮守荊州。龐統死后,劉備召集諸葛亮,諸葛亮放心不下關羽便告訴他如果曹操和孫權來犯,盡量跟孫權求和,然后出兵抵抗曹操。不過最后的結果卻是關羽選擇主動出擊,導致敗走麥城還丟了荊州。或許諸葛亮還在關羽身邊的話,就不會讓他如此沖動。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成語“如之奈何”,就跟此次事件有關,下面就為大家講講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離開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關羽。原文如下:
孔明大哭,眾官無不垂淚。孔明曰:“既主公在涪關進退兩難之際,亮不得不去。”云長曰:“軍師去,誰人保守荊州?荊州乃重地,干系非輕。”孔明曰:“主公書中雖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將玄德書與眾官看曰:“主公書中,把荊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雖然如此,今教關平赍書前來,其意欲云長公當此重任。云長想桃園結義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責任非輕,公宜勉之。”云長更不推辭,慨然領諾。
孔明設宴,交割印綬。云長雙手來接。孔明擎著印曰:“這干系都在將軍身上。”云長曰:“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見云長說個“死”字,心中不悅;欲待不與,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云長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云長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荊州危矣。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云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云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龐統在落鳳坡被殺,劉備連忙寫信讓諸葛亮率部進入益州增援。臨別之際,留守荊州的關羽向諸葛亮表示,自己將竭盡全力保護荊州。諸葛亮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曹操和東吳同時向荊州發動進攻,關羽將如何處理,關羽的回答是分兵拒之。諸葛亮認為,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荊州將危在旦夕。他送給了關羽八個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如之奈何”, 意為怎么辦。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故事情節,有一處與歷史的真實不符,這便是諸葛亮入蜀與龐統陣亡的時間。據《資治通鑒》載:“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將兵溯流克巴東……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這也就意味著諸葛亮率部入蜀并非如小說所言是在龐統陣亡之后,而是在龐統尚未陣亡之前。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囑咐關羽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這八個字,也并未出現在真實的歷史記載當中,而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不過,這個虛構非常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也符合當時的局勢。
赤壁之戰結束后,劉備通過占據荊州四郡及借南郡,獲得了荊州大部地區,而東吳集團卻在荊州一無所獲。對此,以周瑜為首的強硬派非常不滿,極力主張限制劉備集團的發展。盡管此后周瑜因病去世,以魯肅為首的主和派緩和了與劉備集團的關系,但在東吳集團內部仍有以呂蒙為首的一批強硬派將領對荊州虎視眈眈。
在這種局面下,諸葛亮為了增援益州戰爭不得不離開荊州,但對荊州的局勢感到非常擔憂。因此,如何與孫權保持良好關系也就成了坐鎮荊州的關羽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諸葛亮在臨別之際囑咐關羽要繼續保持與東吳的良好關系也是非常可能的。
不過,諸葛亮希望出現的與東吳保持良好關系的愿望并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劉備占領益州,東吳集團內部奪取荊州的聲音越發強烈,以呂蒙為代表的強硬派占據了主導地位。到了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呂蒙率部強行占領荊州三郡,孫劉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關羽對丟掉了荊州三郡耿耿于懷,經常在與東吳交界地區制造摩擦。而呂蒙終于說服了孫權改變戰局揚州的國策,取而代之的是奪取荊州。
到了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東吳集團利用關羽主力遠征樊城之際向荊州發動突襲,不僅占領了荊州,還將關羽斬殺。有過了三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企圖奪回荊州,但最終被陸遜擊敗。至此,荊州之爭才以東吳的完勝告終。
后人談及荊州問題時,大都認為是因為關羽的大意才導致荊州的失陷,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東吳集團經過數年的揚州戰事后,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通過揚州深入中原腹地是行不通的,而奪取荊州不但能保證西部疆域的穩定,鞏固長江防線,同時也可以從荊州方向向中原滲透。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不是關羽鎮守荊州,而是諸葛亮本人坐鎮荊州,孫劉之間的矛盾依然會爆發。屆時只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諸葛亮主動退出荊州,第二也同樣會出現關羽面臨的情況,即東吳集團與曹操集團短暫聯合,共同奪取荊州。面對這兩大集團的夾攻,就算是諸葛亮也絕對無法守住荊州。
本文標題:如之奈何什么意思?如之奈何典故介紹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