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責子》詩詞翻譯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責子》?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責子》是由著名詩人陶淵明寫給自己孩子的一首詩,從題目就能看出這首詩涵蓋了陶淵明對孩子們的期待。陶淵明是在四十四歲左右寫下這首詩,當時陶淵明有五個兒子。而這首詩算是用幽默的口吻,斥責了兒子不求上進的性格,和自己內心的期望相差甚遠,但又流露出了對孩子的掛念之情。有人覺得這首詩,陶淵明主要是批評孩子,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陶淵明舐犢情深,并非是刻板的教訓。

陶淵明《責子》詩詞翻譯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責子》?

陶淵明,是我國晉代最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透露出他的豁達;他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則呈現出一種幽默。

豁達幽默的陶淵明,生性灑脫,他寧愿過著清貧的日子,也不愿意做官被束縛了自由。他的《歸去來兮辭》,就是他這一觀點的最直接表現,“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辭官回家的陶淵明,難以遏制自己的喜悅,“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雖然他的家中,“審容膝之易安”——只有容膝之地,卻很安穩,很安心。

如此豁達的陶淵明,對于他五個不成器的兒子時,也忍不住寫下了一首《責子》,雖然在詩中,他把五個兒子從頭罵到尾,卻依然透漏出他的豁達和幽默:

陶淵明《責子》詩詞翻譯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責子》?

責子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陶淵明《責子》詩詞翻譯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責子》?

——我已經是個白發蒼蒼的老頭子的,身上的肌膚已經松弛。雖然我有五個兒子,但沒有一個喜歡讀書的(這讓文人陶淵明,情何以堪?)。老大阿舒已經十六了,懶得沒人能和他比;老二阿宣也已經到了該學習的年齡了,也是不愛舞文弄墨;老三和老四(雙胞胎?)已經十三歲了,還不認識六和七;老五阿通已經九歲了,卻只知道吃,吃,吃!唉,大概這也就是我的命運吧,我還是好好喝酒吧。

陶淵明《責子》詩詞翻譯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責子》?

陶淵明在自己的這首詩中,雖然把五個兒子挨個罵了一遍,卻未免有夸張的成分。中國歷來有”嚴父慈母“的說法,大概,陶淵明也是因為對兒子的要求太嚴格,才對兒子的表現很不滿意。陶淵明是一代文豪,從遺傳學上來說,絕對不可能兒子個個都如此的不爭氣。

所以,詩中可能也只是陶淵明謙虛的說法。整首詩的文筆,流露出陶淵明掩飾不住的幽默感,而他最后的“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則是他依然豁達,依然超脫的表現。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76
本文標題:陶淵明《責子》詩詞翻譯 陶淵明為什么要寫《責子》?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