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同一部兵法,實際上《孫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計》早上千年。《三十六計》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時期才著稱書籍。而《孫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可以說遠早于《三十六計》。這兩本兵法策略在內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計》可以說是積累了此前各個朝代的軍事思想和戰爭經驗總結出來的兵書,那兩者究竟是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一.成書時間與作者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將軍孫武,成書于約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稱《孫武兵法》、《孫武兵書》、《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等;2.《三十六計》的作者不詳,語出南北朝時期,成書于明清時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兩本兵書成書時間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為一談。

二.內容概要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1.《孫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講戰略運籌,包括第一篇《始計篇》、第二篇《作戰篇》、第三篇《謀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講作戰指揮,包括第四篇《軍形篇》、第五篇《兵勢篇》、第六篇《虛實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講戰場機變,包括第七篇《軍爭篇》、第八篇《九變篇》、第九篇《行軍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講軍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講特殊戰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間篇》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2.《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于優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即:

第一套,勝戰計,包括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包括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包括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戰計,包括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包括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計

有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三.歷史地位及評價

1.《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圣典”(孫武也被國人尊為“兵圣”),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是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是商界必備實戰手冊啟迪人生權變創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戰規則,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孫子兵法》被翻譯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流傳,據統計全世界有數千種關于《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也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用以指導戰爭。

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偉人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并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當下仍是科學真理"。

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2.《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四.總結

《孫子兵法》講的是“道”,“道”就是戰爭的規律,高屋建瓴,

而《三十六計》講的是“術”,“術”就是戰爭中具體使用的計謀策略。

道中有術,術由道出。

成書時間相差2000多年的兩本兵家圣典,你分清楚了嗎?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85
本文標題: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有什么區別?兩者并非同一部兵書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