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作者:一一奇聞 目錄:考古發現  時間:2021-01-03 

說起三味書屋,相信大家對這個詞肯定不會陌生了。所謂的三味書屋就是晚清時期紹興府城內著名的私塾,也是當年魯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位置。三五書屋位于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么這個三味書屋所謂的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呢?

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1891年正月,12歲的魯迅入三味書屋,跟隨紹興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鏡吾先生學習。多年后,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這樣寫道:“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三味書屋上懸“三味書屋”匾額。那么,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對此歷來解釋不一,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一說“三味書屋”原題“三余書屋”,典出《三國志·董遇傳》:“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者晴之余。”意在勉勵人們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勤奮讀書。古時讀書人多以此典自勉,蘇軾對此也頗為贊賞,曾用“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寫自己利用空余時間讀書的樂趣。據說,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老先生借引蘇軾的詩句,將“余”字改為“味”字。

第二種說法最為普遍,認為“三味”屬于典故:古人有“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醯,指醋。醢,指魚肉做成的醬。醯醢泛指佐餐的調料。這句話反映了古人對經、史以及諸子百家在文化構成中的等級、地位、功能、品位的界定。

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第三種說法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詩書,味之太羹”,意思是說經書像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指不加作料的原汁肉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食物。因為經書最早、最為古樸,也最為重要,故比之為太羹。“史為折俎”,意思是說史書是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塊肉。有以史正道、以史見道的意思。“子為醯醢”,是將諸子百家的書比喻為食物里的醯醢。這三句話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是很好的精神食糧。

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第四種解釋是壽鏡吾先生自己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曾與其父一同任教于三味書屋。他對三味書屋這樣解釋道:“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處,已難查找。”按說,這種解釋應該是“蓋棺定論”了。但壽鏡吾先生唯一的孫子壽宇卻不認同叔父這樣的解釋。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三味書屋的這一精神傳統,為日后魯迅先生以學問立身、追求人格獨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s://www.www.wuyouwg.com/shougong/61386
本文標題:三味書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一一奇聞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